4月6日,央视以“破解春困的‘解药’,比咖啡还有效~”为题,报道了人们在春天犯困时,除了靠咖啡“续命”外,还可以从视觉到味觉选择其他多种方式来提神醒脑,其中就有山葵。
近年来,保山市隆阳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山葵种植产业,不仅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山葵种植基地,产品还远销到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地。山葵这种独具特色的植物,正悄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支柱。
保山最大的山葵出口基地
隆阳区杨柳乡海拔在560米至2864米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非常适宜山葵的种植和生长,目前已发展成为保山市山葵产业种植与出口量最大的基地。
“我们杨柳乡种植的山葵面积约1700亩,主要在茶花、冷水和平掌等3个山区村。”杨柳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杨剑清介绍说,今年该乡山葵的总产量预计能超过800吨,总产值超过2700万元。
来到杨柳乡冷水村山葵种植基地,漫山遍野尽是错落有致的大棚,大棚里面,村民正穿梭在一垄垄绿油油的山葵之间,熟练地采收着成熟的山葵,一派忙碌丰收的景象。
“我们种植园目前种植山葵的面积有400多亩,预计今年产量在200多吨,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现在种植的品种个头大,叶柄粗壮,病虫害少,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山葵种植园负责人常光华说。
杨柳乡山葵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群勇于开拓的带头人。村内党员带头成立山葵种植园,引导、鼓励当地农户发展山葵种植产业,同时,冷水村党组织通过“公司+党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农户自发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当地山葵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畅销海内外,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种出来很好卖,公司直接来收了。”山葵种植农户钱林介绍说,去年他家种了5.4亩山葵,加上山葵的根和秆能收23吨左右,收入了15万元。
“我们种植的山葵国内主要是销往上海、北京等一线大城市的高级餐厅,国外市场主要是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杨剑清说,因为杨柳出产的山葵品质比较好,多年来客户非常认可和喜欢,需求量也比较大。
“我之前在家务农,来这里打工收入也稳定,平均一个月2000元左右,还能照顾家,也挺好呢。”在山葵基地的一处大棚里,47岁的杨朝香大姐和几位村民正在种植山葵苗,为了照顾家庭,她在山葵种植基地工作已经4年多了。“我们村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基本都被吸纳到这个基地务工,闲置的土地也得到利用,可谓是一箭双雕。”
据冷水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杨国文介绍,自基地成立以来,持续吸纳周边农户就近务工,打造出了冷水村“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解决了大量村民务工难题。据了解,山葵基地每天用工量约50人,平均每年用工量达1.5万人次,支付务工工资达400多万元。
优越自然条件助力产业发展
据介绍,山葵有“绿色黄金”的称号,好一点的能卖到几百元一株,十分金贵。价格高昂的主要原因是种植难度非常大。其喜阴凉,8~20℃之间才能存活。冷了不行,暖了也不行,还嗜清水,需要生长在湿度非常高的地方,怕日光,种植需遮蔽日光。另外生长周期长,2年以上才能成熟。而隆阳区水寨乡海棠洼村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就为山葵生长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
海棠洼自2010年种植山葵至今已有15年,目前种植总面积约400亩,种植农户35户,其中10户种植面积超过20亩。2024年,海棠洼村山葵产业为农户创收约800万元,亩均产值达1.8万元。
以山葵为原料制作的“芥末”,是高端日料的“黄金搭档”,现磨现吃,十分新鲜。其口感柔和、细腻,辛辣中略带蔬菜的甜味,也有奶油的芳香,清爽的刺激性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不像辣根呛鼻、后劲大。
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慢慢地,海棠洼农户钻研出了新的菜品——山葵腌菜,将传统的咸菜腌制方法略加改良,加之山葵独特的口感和味道,一道美味随即诞生。至此,山葵登上了海棠洼群众的餐桌,成为“海棠家宴”的一员。
“山葵种植从栽种、浇水、施肥到采收的各个环节,每亩每年大约需要劳动力60个,工人年龄结构从20多岁到70多岁不等,分为零工和采收包工两种形式,工价最低70元/人/天。”据水寨乡一名负责人介绍,该乡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与保山山葵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为山葵种植农户提供更优质、便利的农技服务,同时向农户收购山葵的根、茎、叶、花等原材料,通过冷冻、风干、保鲜、腌制等技术和工艺进一步加工成冻干山葵粉、山葵酱、山葵精油等深加工产品,将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桎梏。
升级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据保山山葵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薛浩介绍,作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该公司主要从事山葵种植,山葵、蔬菜、水果、食用菌、野生蔬菜产品加工、销售及出口,是云南省保山市唯一从事山葵种植、加工、出口销售的专业公司,是目前国内具备完整产业链、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山葵种植加工企业。截至2024年12月底,该公司合同山葵“在植”基地总面积3262亩(含采挖和新植部分),除主产区隆阳区外还分布在腾冲、龙陵、施甸、昌宁和德宏州芒市等地。
“公司目前主打4类产品,包括保鲜山葵(鲜山葵叶片、根茎、叶柄)、速冻山葵(纯酱、融合酱、烧烤酱)、脱水山葵(冻干粉、风干粉)和腌渍山葵(腌渍花茎、腌渍叶片)。2024年共计收购合格原料2464吨,平均亩效益16206元。”薛浩介绍说,该公司山葵加工产品一半内销,一半出口到海外。“近年来,公司着力开拓国内市场,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福州、厦门、青岛、大连等大中城市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国际市场也稳定维护,主要销往东亚、东南亚国家和欧美等市场:日本、韩国、泰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
目前,隆阳区山葵种植面积达2800余亩,2025年预计产值6700余万元。从传统蔬菜到高端调味品,从田间地头到国际餐桌,山葵产业正为保山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新“丰”景。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张晓玲 赵春良 马银凤 张静 尹明珠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