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543期】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等多个单位,在清明节期间隆重推出12集纪录片《天地英雄气》,讲述12个抗日殉国将领和英雄群体的事迹,铭记抗日英雄,传承精神火炬。
张自忠将军血战枣宜,成为二战同盟国阵亡最高将领,北平城至今留存着以他命名的忠烈路。戴安澜将军率远征军激战同古,身披七创战死他乡,毛主席亲撰挽诗“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故事。
壹
张自忠
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
先后参加过长城抗战、徐州会战
和武汉会战等诸多战役
战功卓著
1938年11月
张自忠出任第五战区
右翼兵团总司令
司令部设在今天的荆门市
“国家到了这个地步
除开我们为其牺牲以外
毫无其他办法
为国家去死
这个决心海不清,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每次作战前都会写遗书
仗打胜了
他回来了就把它撕了
这是张自忠最后一次上战场前写下的
这封告将士书
写于1940年5月1日
那一天
日军集结重兵
分多路围攻枣阳
妄图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
迫使国民政府屈服
张自忠奉命率部北渡襄河
截击日军主力
以阻敌西进
大战在即
他写下这段悲壮的文字
激励全军将士血战到底
在张自忠留下为数不多的书信中
“死”和“拼”字频繁出现
这表明他早已下定必死的决心
张自忠了解敌人的实际情况
他知道光靠拼大刀是不行的
军人只有不怕死——死拼
这一个办法
在1937年的12月
他曾回到自己的老部队
对战士们说:
“今日回军
就是要带着大家去找死路
看将来为国家死在什么地方”
说完,底下的战士全哭了
1940年5月15日
张自忠发给蒋介石汇报敌情的电报
被日军截获并破解
暴露了张自忠的军事部署
和指挥所位置
5月16日拂晓
日军调集重兵
对位于南瓜店的张自忠部
展开猛烈围攻
张自忠被包围在南瓜店周围
张自忠率领将士浴血冲杀
身上多处负伤
却仍坚守阵地
直至弹尽粮绝
又与敌人展开惨烈的白刃战
在日本侵华士兵的回忆录中
记录了英雄为国捐躯的悲壮时刻:
“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
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
与此同时
藤冈一等兵……举起刺刀
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
这个高大的身躯……
轰然倒地”
正如张自忠所说的那样:
“如果我们不怕死
他们就不敢为所欲为了
所以
我想以自己的行动
乃至鲜血和生命
激励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80多年前
人们从英雄的身上
汲取了抗战到底的不屈力量
而今
英雄的精神已凝铸为一座丰碑
巍然矗立在长山之上
不远处的同难官兵公墓
长眠着500多名将士
他们曾与张自忠将军并肩冲锋
如今
他们列阵守望着昔日浴血的战场
他们的呐喊依然回荡
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
点击视频可查看完整内容
贰
戴安澜
1904年出生于安徽无为
1926年从黄埔军校毕业
抗日战争期间
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和昆仑关战役等重要战役
屡立战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于1942年初入侵缅甸
当时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物资的
战略通道
——滇缅公路危在旦夕
为保护这条重要的生命线
当时的中国政府
根据1941年签订的
《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组建中国远征军
1942年2月
缅甸仰光告急
英国方面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3月
戴安澜满怀御外侮驱敌寇的豪情
率领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0师
作为先头部队
从畹町桥进入缅甸
3月8日
戴安澜率第200师
抵达缅甸南部重镇同古
也就是今天的东吁
当时仰光已经失守
戴安澜奉命坚守同古
掩护英军撤退
并阻止日军向北推进
为中国远征军主力集结赢得时间
时任中国远征军
第200师连长的罗远跃回忆:
“他(戴安澜)讲我们在同古这个地方
一定要跟日本人打到底
要拼到最后一个人”
3月16日
敌机开始轰炸同古
随后几天
日军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在飞机、大炮支援下
连续发起猛攻
第200师虽然孤军深入
又缺乏重武器和空中支援
但士气高昂
多次打退日军进攻
日军第56师团
在战报中有这样的评价:
“当面的敌人是重庆军第200师
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
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
孤军奋战的戴安澜
在3月22日给妻子写下遗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
现在孤军奋斗
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带领部队
同兵力、装备都占优势
并拥有制空权的敌军苦战12天
直到最终接到命令撤退
该战是缅甸防御战期间
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
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
这一仗
中国军队歼敌5000余名
让节节败退的英国人刮目相看
打出了国威
1942年5月
因为中英联军在缅甸战场上的失利
戴安澜奉命率领部队撤回中国
然而,归途并非坦途
5月18日晚
当部队即将通过最后一道封锁线时
遭到了日军伏击
戴安澜不幸身负重伤
战士们抬着重伤的戴安澜
在原始森林中
向祖国的方向艰难行进
但因为缺医少药
戴安澜的伤口很快严重感染
1942年5月26日
戴安澜于缅甸茅邦村殉国
年仅38岁
戴安澜殉国时
儿子戴澄东还不到一岁
《戴安澜将军日记》
便成为了他了解父亲戎马生涯的窗口
“今晨余不能起床
此为余十年来第一次
当此国家存亡危急之秋
余负重任,又焉能怠惰”
据戴澄东回忆:
“母亲经常跟我讲
父亲在家里经常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你要晓得自己的责任”
2011年
已经70岁的戴澄东
前往缅甸北部的原始森林
终于找到父亲的殉国之处
——茅邦村
在那里
他悼念了父亲和远征军的将士们
“亲爱的爸爸、戴安澜将军
还有远征军的将士们
我们来凭吊你们了
你们跟我回去吧
回到自己祖国的大地
和家人团聚,和亲人团聚
回到祖国来
祖国人民会欢迎你们”
英雄虽去,但山河永念
点击视频可查看完整内容
来源 |我们的太空综合自央视军事
编辑 | 刘心继、余夏琳
校对| 李文辉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