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3年南陈北伐,夺取了以寿阳为中心的淮河以南地区。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
而在北周灭北齐之际,南陈决定趁北周和北齐交战之际,想要夺取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而这时刚刚统一北方的北周会允许曾经的盟友南陈去夺取淮北吗?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南陈吴明彻伐淮北,被北周王轨切断退路从而全军覆没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前面我们聊到了公元577年正月,北周攻占北齐首都邺城,高玮出逃被抓,北齐灭亡。
当时的南陈和北周之间是盟友的关系,南陈夺取淮南实际上就是南陈和北周联合行动的一部分。北齐在面对南陈和北周两个方向上的威胁时候,放弃了淮南,退守淮北才让南陈得以轻松拿下淮南。
但是拿下了淮南的南陈并不满足,还想恢复之前南朝以黄河为界的疆域。陈顼看到北周和北齐之间在交战,就想趁机夺取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区域,于是命令老将吴明彻率兵再次北伐,这次的目标是淮河以北的彭城。
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在前面多篇文章中我们都讲过徐州对于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都是非常重要的,南方政权只有拿下徐州,才有可能支撑北上,而北方政权只有守住徐州,才能阻止南方政权觊觎黄河以北。当年的寒山之战其实就是针对徐州的争夺。可以参考文章:
所以这次南陈想要北上,徐州就是其必须要夺得的目标。
于是公元577年十月,陈顼派老将吴明彻率大军向徐州进发。
吴明彻的第一站目标就是吕梁(现在江苏徐州东南),显然当时北周方面没有料到南陈会北伐,所以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当时北周方面负责徐州地区的就是当时孤军守平阳的梁士彦,所以这场战争就变成吴明彻和梁士彦的对决。
吴明彻这次有备而来,北周的梁士彦在徐州外围争夺中败给了吴明彻,只能退守彭城。吴明彻随即包围了彭城。
北周显然是不可能放弃彭城的,于是十一月四日,北周派上将军王轨增援徐州。
而王轨没有采取直接解围彭城的策略,而是占了淮口(泗水和淮水的交界)。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吴明彻进攻彭城,是从淮水进泗水,如果王轨把淮口这个位置封锁了,一方面相当于把吴明彻的后勤通道给断了,其次就是断了吴明彻后退的通路,吴明彻的大军就被包围了。
所以这就是一场时间的赛跑,吴明彻这边加紧攻城,想要在王轨完成封锁前,拿下彭城,这样自己可以占据彭城等待救援。而王轨这边,在淮口建了大量的工事,用木栅栏修筑成长墙,来阻挡骑兵,又用铁链锁住车轮沉到泗水里面,让泗水不能通行大船。
这时南陈萧摩诃感觉到了危机,就劝吴明彻趁王轨的封锁没有完成之前,赶紧撤离。现在因为工事还没有完成,所以王轨还不敢跟南陈的军队硬碰硬,但一旦工事修建完成,那么南陈的军队就成为瓮中之鳖了,想要突破其工事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是吴明彻没有听从萧摩诃的意见,坚持继续攻打彭城。而也就是十多天的时间王轨的工事全部建成,水路全部被中断。
而这时北周的增援部队越来越多,而吴明彻当时身患背脊,病情沉重。所以南陈这时决定撤兵。
但是这时如何能安全撤退就成为了严重的问题。
当时吴明彻攻打彭城也是采取了筑坝水淹彭城的方式,这一方式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当时南陈攻击城市的常见手段,因为水位一上升,南陈的水军就可以凭借大船以及上面的拍杆来破城,效果要比用步兵冒箭矢危险攻城要更有效果。而这时水坝已经筑成,也蓄了很多水,所以很多将领就建议拆毁水坝,然后趁水势驾船冲破王轨的工事,进入淮河。
但负责骑兵的裴子烈反对,提出如果放水的话,大船在这样的水里顺流而下是比较危险的,很容易船被冲翻,所以建议先出动骑兵在前面开路。萧摩诃当时也建议率骑兵数千人掩护步兵突围。吴明彻最终同意了其意见,让萧摩诃率骑兵前面开道,自己率步兵跟进。
之后吴明彻命令掘开水坝,然后趁水势乘船顺流而下。但是泗水越来越宽,所以水势也就越来越缓,到了清口(泗水淮水交界处,也就是王轨工事修建处)时,吴明彻的船就卡在沉入水底的车轮处动弹不得。
吴明彻只能率大军上岸,但南陈的步兵和水兵上岸对垒北周的骑兵,那就是被虐杀。
所以最终吴明彻被俘虏,南陈的三万大军除了萧摩诃等人统帅的骑兵突出重围,绝大部分都被北周所俘虏。
为什么南陈这次北伐遭遇到如此巨大的损失呢?
首先就是南陈错误的估计了形势。
我们之前就讲过,当时北周伐北齐时,北周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北齐,所以北周和南陈结盟,相当于老大和老三结盟消灭老二。但对于三国而言,如果南陈和北齐联合一起对抗北周或许还能平衡,一旦北齐被灭,南陈对垒北周是一点胜算都没有的。所以南陈当时选择和北周结盟在战略上就是完全错误的。当北周统一了北方,面对弱小的南陈,那就是碾压。
所以历史上的三国对峙,一般都是老二和老三结盟来对抗老大,北周和南陈之间的结盟就是最好的反例。
其实这就跟中美俄,当美国实力最强时,对中国的最好选择一定是和俄罗斯结盟对抗美国以求得战略平衡,而不是反过来中美结盟消灭俄罗斯,那么接下来被消灭的就一定是中国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南陈这时想从北周口里抢徐州就是异想天开。
当然如果当时北周和北齐之间陷入胶着之际去抢也没有问题,但现在是北周已经消灭了北齐,所以可以整合所有力量来针对你,那么对于南陈而言就没有胜算了。
其次就是南陈方面失败还是失败在后勤被断。
对于打仗而言,后勤补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后勤被断,前面饿肚子的官兵就不可能为你卖命。所以当时王轨选择没有直接援救徐州,而是在清口修筑工事截断南陈的后勤,这样而言一旦南陈后勤被掐断,三万人的部队相当于不战而降。
作为老将军的吴明彻其实不应该不懂这个道理,但他可能想先拿下彭城,这样固守待援就能坚持到援军就能局势改观。但是吴明彻碰到的是梁士彦,梁士彦守城更有经验,所以短时间内他难以拿下彭城,而当意识到拿不下想要撤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第三就是吴明彻是504年生人,到了577年,已经是73岁老人了,所以后来也是因为吴明彻病重,导致在突围的处理上出现了问题。这也侧面表明了在当时的南陈已经无人可用了,需要七十多岁的老将出马。
第四就是北周王轨的思路非常清晰。南陈和北周对比,就在于水军要比北方强。但只要卡住水路,让南陈的军队上陆地,在陆地上就不是北周骑兵的对手。所以王轨到了前线,首先就是要逼南陈军队上岸,不让水军发挥作用。南陈河道被堵塞之后,只能上陆地,最终三万多人都被俘虏。
所以说吴明彻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偶然因素的失败,而是北周对南陈的必然。背后一方面北周吞并了北齐,实力进一步扩大,而南陈丢掉蜀地和荆州,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早就不是北周的对手了。而昨天也讲到南陈重用的都是江总这些豪族,上层歌舞升平的背后是社会的撕裂,既没有了当年京口,荆州兵因为家在北方,还要北伐收复失地的雄心,整个上层已经都是主张偏安一隅的吴地本地豪族了,而南陈既没有北边政权的均田制,府兵制对百姓的安抚,也没有军功制度给与百姓的上升空间,在阶层垄断的现实下,南陈被北周所吞并已经是历史的必然了。
关注《读史学文》,解码更多王朝兴衰密码
加入读史明智知识星球,探讨更多感兴趣的历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