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伦敦,两个男人围坐在炉火旁——24岁的徐志摩与45岁的林长民。他们一个是留学剑桥的诗人,一个是民国政坛名流、林徽因的父亲。

谁也想不到,这段忘年交会以一出“角色扮演”的戏码开场。



林长民向徐志摩袒露了自己年轻时在日本的一段私情,徐志摩则以此为灵感写下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

两人突发奇想,扮作一对“苦命恋人”:林长民化名“苣冬”,徐志摩化身“仲昭”,互写情书,倾诉“禁忌之恋”的无奈。信中,“仲昭”哀叹:“我们虽相爱,却因道德枷锁无法相守”。



01

1921年的剑桥,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旅居英国。

她穿着素色旗袍,眼眸清澈,站在康河的柔波旁,成了徐志摩眼中“一颗闪亮的星”。彼时的徐志摩已与张幼仪结婚四年,却深陷包办婚姻的苦闷。

他常去林家做客,与林长民高谈阔论,眼神却总飘向一旁安静旁听的林徽因。

两人漫步康桥时,徐志摩会突然停下脚步,掏出笔记本写下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后来这首《再别康桥》被誉为情诗经典,而林徽因正是他笔下的“波心”。

林徽因对徐志摩并非无动于衷。她曾回忆:“他和我父亲最谈得来,虽年岁差得大,但互相引为知己。”

但自幼受传统教育的她,始终与徐志摩保持着距离。毕竟,他是有妇之夫,而她早已与梁思成订下婚约。

02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担任翻译,林徽因负责接待。

三人同台的照片被媒体称作“岁寒三友图”:泰戈尔如松,徐志摩似竹,林徽若如梅。

记者写道:“林小姐人艳如花,与老诗人挟臂而行,徐志摩长袍白面,画面极美。”

徐志摩在后台递给林徽因一张纸条,却被泰戈尔的秘书拦下。纸条上写着什么?无人知晓。但林徽因的抉择已清晰——一个月后,她与梁思成赴美留学。

临行前,徐志摩追到车站,只看到火车远去的烟尘。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完婚。徐志摩仍不死心,常去松坡图书馆找她——那是梁家专门为林徽因布置的书房。

梁思成忍无可忍,用英文在门上贴了张纸条:“恋人需要独处,请勿打扰。”徐志摩只能苦笑离开。

他写下《偶然》,将这段感情比作“黑夜海上交会的船”:“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林徽因后来承认,这首诗是写给她的。

但她始终清醒:“若重来一次,我仍会选思成。志摩爱的不是真实的我,而是想象中的我。”

03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赶赴林徽因的建筑讲座,搭乘邮政飞机从上海飞往北京。

因大雾弥漫,飞机在济南撞山坠毁。

林徽因得知噩耗后,让丈夫梁思成前往失事现场。梁思成带回一片飞机残骸,林徽因将它挂在卧室墙上,直至去世。有人问梁思成是否介意,他答:“徽因若不重情,反倒不值得我爱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她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成为传世名篇。

关于这首诗为谁而写,争议至今。

梁思成说是写给儿子梁从诫的,但更多人相信,诗中的“春光”与“希望”,藏着对徐志摩的隐秘怀念。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故事,没有俗套的私奔与背叛,只有克制的欣赏与遗憾的错过。

他们像两颗流星,在民国夜空短暂交汇,留下一道诗意的弧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