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的一天夜里,几声枪响打破了乘马岗的寂静,时任红军团长的王树声终究还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危难之际,一位农妇将王树声拉进了自己家,告诉他安心躲好,自己却转头就向敌人告了密:“他躲在我家中。”

这位农妇为何要这样做?最终王树声又是如何脱险的呢?

1927年黄麻起义的胜利,让革命的热潮迅速在黄麻两县蔓延,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劣绅为此极度恐慌,急忙调兵遣将,企图将这个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面对敌人一个师的兵力,王树声率领农民武装在群众的支援下,据守在制高点予以反击,令敌人不敢冒进。尽管敌人的进攻被多次打退,但终究双方实力悬殊,黄安城解放还不到一个月,就再度陷入了敌人手中。



黄安城的失守引发了之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麻城、七里、紫云等地区相继被敌人侵入,地主劣绅更是趁机勾结国民党军,对革命干部和群众大肆报复,成百上千的革命干部和群众命丧敌人的枪口之下。

然而,已经燃起的革命烈火并没有因此而熄灭。从黄安突围出来的鄂东军和义勇队,陆续又重新聚在了一起,以木兰山为中心展开游击斗争。王树声带领一支游击小分队,继续坚持在黄麻北部地区战斗。

但随着麻城早期中共领导人陆续牺牲,王树声率领的小分队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后来,王树声的小分队也被敌人打散,为了找到组织和部队,王树声开始化装四处打探消息。

这天夜里,王树声刚刚潜入乘马岗,就被敌人发现了行踪。身处险境的王树声拼命奔跑,忽然听到了一声亲切的呼唤:“大侄子!”王树声立刻停下脚步,原来是“干娘”周家姆。



周家姆与从事地下工作的丈夫王良西结婚之后,逐渐开始接触革命思想,他们的家也变成了红军联络站,为战士们提供食宿、传递情报,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周家姆为“干娘”。

当王树声跑到周家姆面前,周家姆一把将他拉进了自己家,轻轻将门关好,安排王树声赶快躲起来。没过多久,敌人四处搜寻不见王树声的踪影,干脆将全村的人都集合起来,将机枪对准他们,威逼利诱让他们把王树声交出来。

“王树声藏在我家里!”忽然,站在人群中的周家姆高喊道,周围的乡亲们顿时向她投来鄙夷的目光,甚至有人还朝着她吐口水。在周家姆的带领下,几十个持枪的敌人来到了她家门前,周家姆告诉敌人,王树声身上有枪,让敌人先在门口躲好,等她把王树声哄骗出来。

当周家姆拉着王树声出来时,在场的乡亲们都愣住了,有的人还失声哭了起来。他哪里是王树声,分明就是周家姆的大儿子王正道。



原来,周家姆进屋之后,立刻让大儿子和王树声换了衣服。最开始王树声说什么都不肯,周家姆告诉他,等敌人核实身份之后一定会放人,王树声这才同意下来。这的确是周家姆最单纯的想法,但她没想到敌人只认衣服不认人,第二天就将她的大儿子处决了。

周家姆听闻噩耗,瘫坐在地上痛哭了好半天,但悲痛之余,周家姆仍不忘革命事业,决定将刚刚成人的二儿子也送进革命队伍。可惜的是,在敌人的一次“清乡”中,周家姆的二儿子也牺牲了。

王树声在“干娘”的帮助下躲过了一劫,辗转回到了红军队伍。几年之后,已经当上红军师长的王树声,特意回到乘马岗探望周家姆。临走前,王树声将身上仅有的几块银圆留给周家姆,周家姆说什么都不肯收下:“干娘只求你一件事,让三毛和四毛跟着你一起干革命,替他爹和大哥二哥报仇。”

就这样,周家姆将四个儿子都送上了革命道路,但遗憾的是,周家姆的三儿子和四儿子也没能幸存下来,他们相继牺牲在长征路上。



1951年,王树声率领慰问团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凭着过去的记忆,王树声找遍了麻城都没找到周家姆的下落,有人说周家姆逃到外地避难了,也有人说周家姆早已经被杀害,于是王树声托付当地领导,无论如何要找到周家姆的下落。

结果就在准备返京的前一天,王树声正站在河边回忆过往,忽然就跳入水中,朝着对岸跌跌撞撞奔去,连脚上的皮鞋和袜子都没来得及脱。上岸后王树声跑到一位老大娘面前,当即跪倒在地上,声音颤抖地喊了一声:“娘!”

王树声曾想将周家姆接到身边赡养,但周家姆说什么都不肯,王树声只好嘱托当地政府,一定要照顾好这位“红军干娘”的生活。回到北京之后,王树声经常给周家姆寄钱寄物,还托人到家中看望,直到1956年周家姆病逝,享年62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