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中国几百年的清王朝被推翻,清帝被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一个惊人的消息传遍整个中国大地。浑浑噩噩的农村,愚昧无知的农民,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习惯了,麻木了,中国没有了皇帝,那怎么行?听说还要剪掉拖在脑后那条尾巴辫子时,更觉得不可思议。
不久,孙中山又被迫辞职,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多事之年真是多事。宋桂藻和其他农民一样,终日惴惴不安,杞人唯恐天要倾了。就在这时,8岁的小甲突然问宋桂藻说:“爹(爸),我要上学念书。”小甲想上学念书,真是不可思议,穷人家的孩子上什么学?尤其宋家,几辈子谁上过学?可笑之余,宋桂藻陷入了沉思。他从小就老实巴交,没有文化,但肚子里也有从大鼓书中听到的历史故事——乱世出英雄。诸葛孔明不也是耕居于南阳的庄稼人吗?正因为他苟全性命于乱世时认真读书,有一肚子文韬武略,才能文达于诸候;赵普只用半部《论语》就能够帮助宋太祖赵匡胤治国平天下。他又想到二儿子光培当年为了偷偷读书所受的责骂,更是感慨万端。宋桂藻思来想去,“孩子要读书是好事,他错在哪里?……儿子不能上学,是做爹的没有尽到责任啊!”“可是一个长工的儿子,连肚子都填不饱,谈什么上学?”宋桂藻陷入了沉思。宋桂藻回顾了自已屈辱的一生,回顾了自己的父亲、爷爷,以及高祖父,又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起五更、睡半夜,含辛茹苦,也只能踩着自己的脚印,出了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食。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都历历在目,希望在哪里?
看着儿子想上学的迫切心情,他心想也许小甲能不辜负列祖列宗的期望,能够光宗耀祖,改变宋家贫穷的地位。他征得老伴的同意,并和两个儿子相商,最后作出决定让小甲去读书。
杲堂村不大,却有两个学堂,一个是经政府注册的初级小学,读的是政府规定的课本,语文、算术、历史、地理等教科书;另一个是私塾,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五经。但私塾可以一面劳动,一面读书。特別在农村农忙的时候,可以放假回家劳动。宋桂藻选择了后者,送小甲上了私塾,正式使用学名宋绮云(宋元培)。
杲堂村的私塾和中国千百年传下来的私塾一样,其教学方法以背诵为主,加以适当的课文讲解,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天资聪明的孩子可以因材施教。宋绮云入学的第一天就让私塾师大吃一惊,《三字经》私塾师念一句,绮云跟着背一句。一天下来,就把半本《三字经》背熟了。私塾师不知道绮云在家已经受到二哥的启蒙教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上、下部),还读完了《孟子》(上、下篇)和《中庸》《大学》,再接下去就要读《诗》《书》《礼》《易》《春秋》了。
麦收季节私塾放假,私塾师来到绮云家告诉桂藻:“绮云天资聪慧好学,是一块好钢,来日必能成为国家之栋梁,为了孩子的前程,建议转校高就。”私塾师言辞恳切,对学生负责,暑假过后,绮云转到本村初级小学二年级就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光阴四年过去了。1916年暑假,宋绮云正如私塾师所言,是一块好钢,但家庭的经济负担又难以支撑他继续深造,上高小要去以外的古邳镇,不能每天回家,除学杂费,书本文具外,吃住怎么解决,家里哪有那么多钱啊?
5公里
绮云失学了,他每天和哥哥一起下地干活,想上学的强烈愿望丝毫不减,但绮云又无能为力,从早到晚闷闷不乐地低头干活。他的少言寡语让父母揪心裂肺,宋桂藻和老伴商量:“小甲是块读书的料,咱们尽量勒紧裤腰带,了却他的心愿吧!”老伴同意丈夫的想法,两人合计,每学期的学杂费、书本及学习用品尚能解决,但每月的伙食费实难筹措。绮云却提出:“我不在学校搭伙,可以从家里背些干粮,每周回家一次。”老两口再次合计,“小甲如此执着,真是难得,我看就依了他吧!”就这样,宋绮云于1917年夏,考取了古邳镇的白门楼县立峄阳高级小学。
古邳是邳南重镇,是因为原来的下邳县城就坐落在这里。三国时,吕布屯兵下邳,兵败命丧白门楼,就是这里的城北门,在清朝康熙年间,地震加上黄河泛滥大水,整个县城沉陷被淹,邳县城被迫北迁。后来这里建立了农村集镇,横亘湖边依然是邳南的经济文化中心
峄阳高级小学坐落在玉带桥东黉庙内,老百姓称之为“黉学”。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富家子弟,在衣食方面仍不失纨绔气派。外村同学大部分住校搭伙,有的由家里的仆佣送饭来校。绮云离家十里多地,无法回家吃饭,又无钱在校搭伙,只有每周回家带来一周所需用的山芋、杂粮煎饼,或者是野菜混合豆渣做成的窝窝头。和富家子弟形成较大的差异。可是,他体谅父母和兄长的艰难,对同学们的冷嘲热讽总是一笑了之。
中秋节到了,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月饼、点心,欢声笑语的品尝着,宋绮云却躲在一旁,独自解开笼布,拿出星期天从家里带来的煎饼,只见上面布满了白色、绿色的斑点,绮云用手将斑点抹去,把煎饼撕碎放在碗里,去打开水冲泡时,被一位阔少爷看见了,便伸手夺了过去:“这东西只能给猪狗吃。”说着将煎饼倒向一个摇尾乞食的黄狗。绮云被激怒了,他正要发作,那位阔少爷又将一个白面馒头塞到绮云手中。绮云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将馒头扔向黄狗,那黄狗舍弃地上的煎饼,叼起馒头跑开了。绮云晚饭也没有吃,急忙赶往茶馆帮忙烧水去了。
周末回家,他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很寒心,他知道儿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便安慰儿子说:“我们虽然家穷,但我们坐的正,立的直,凭出力流汗吃饭,这不丢人。”接着他教育儿子道:“阔少爷看不起咱,咱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前朝有个朱买臣靠要饭去读书,还中了个头名状元呢!”父亲的话给绮云以极大的安慰。
母亲也告诉他,“我们现在很穷但比过去好多了。你奶奶在世时,那日子比现在更苦更难,留够种子也就所剩无几了。一家十几口人,1年365天,天天要吃饭呀!”母亲觉得应该让儿子知道过去的苦日子,他边说边举起盛粮食的瓢。“你看看这个瓢很浅,只有一个葫芦的三成。它不是锯偏了,当时你奶奶管家,家中十几口人吃饭,男的要下地干活,得多吃些;女人到野外挖野菜补贴,一天两顿饭,一顿一瓢粮,掺和着糠菜过日子,粮食越来越少,怎么办?你奶奶就用刀把瓢削去一圈,过一段时间再削去一圈,就这样粮食一直吃到了夏收,瓢就成了这个样子。”母亲望着绮云,接着说:“奶奶临终时抓着我的手说,绮云他娘,你来宋家,咱穷,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就是这个瓢,留下它好好过日子吧!咱今天的这个日子还是你奶奶俭省下来的。”听了母亲的话,绮云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不忘刻瓢之苦。等我长大成人之后,一定要让全家人、全村人、全天下人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宋绮云在峄阳高级小学学习期间,从国内到国际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学说响遍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也传到了中国,工人阶级首先响应,举行了一系列罢工运动。古邳镇也沸腾起来了,学生们纷纷走向街头,挥动着各色标语小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列強!”“打倒封建主义!”“抵制日货,废除‘二十一条’!”“内惩国贼,外争国权!”五四运动的浪潮也传到了古邳小镇。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宋绮云经过这次革命的洗礼,眼界也开阔了,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把读书看成是一个人的前途、为了光宗耀祖,升华到读书为了救国。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祖国太落后、太穷了,亟须国人立即觉悟起来,为拯救祖国、拯救人民而努力。
1920年夏,宋绮云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在峄阳小学毕业了。他的成绩无疑给全家以极大的鼓舞,然而,面对现实,他又摆脱不了“贫穷”二字。在高级小学毕业前,同学们经常讨论个人自愿和要报考的学校。宋绮云胸有成竹,他决定报考师范,因为师范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还管食宿,比小学花钱还要少。“公费”学校成了贫穷学生的角逐场。宋桂藻求帮借贷只凑到1300文钱(注,当时1块银元可以换1200文),并对绮云说:“在外边要节俭着花,一分半文当思来之不易,如果能够考取也是咱们列祖列宗的功德,要好好读书,为咱宋家争口气。我和你娘都老了,哥嫂供养你上学不容易。不要忘记他们。”
东方天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天要亮了。母亲把包袱递给儿子,手扶着门框嘱咐着:“走吧,趁着早上天气凉快好赶路,考上考不上都要早点回来。”她不愿意让儿子看到她惜别的伤感,母亲用衣襟擦了擦泪水模糊的双眼。
夏日炎炎,宋绮云冒着7月的酷暑,只身步行到距家外的淮阴城,报考设在那里全部公费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报考的学生超过百余人,当时学校只招1个班,只是报名人数的1/3,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150公里
经过两天的考试,绮云虽然自己觉得考试良好,但仍忐忑不安,张榜的那天,公告栏前挤满了翘首以待的学生。“啊!”宋绮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还是在前10名之内。几天惴惴不安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他定了定神,掏出白粗布手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和模糊的双眼,“宋绮云”三个字一点不错。
录取名单已公布,宋绮云心中一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几天来的紧张情绪也随之烟消云散。他精神放松,就觉得饥肠辘辘,看看饭馆橱窗里的美味佳肴,不敢进去。看着远处吆喝着的卖豆腐小摊,他要了一碗,有滋有味地大口吃了起来。他并没有感觉怎么饱,便用去了20文钱。当时付钱之后,新的忧愁又涌上心头。学校考取了,可是距离开学时间还有1个多月,回去吧,路程遥远,来回300多公里路,他来的时候父亲给他的1300文钱,已经所剩无几了。回去还得回来,父亲又得给他四处借钱。如果不回去,食宿又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好办法,自己筹钱。淮阴城毕竟是一个县城,尽管因军阀割据,造成城市萧条,百业凋敝,但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鳞次栉比关门歇业的店铺和冷落的摊头,仍使宋绮云目不暇接。他走着走着,感觉嘴里有些干渴,便走到街边茶水店门前,掏出一文钱,店主给他倒了两碗开水,他一边喝水,一边和店主聊天。
这里的水这么贵?
“水要钱买,炭要钱买,这个年头七捐八税,什么东西不贵?”
宋绮云同意地点一点头,他想到自己,便如实告诉店主:“大爷,我是邳县人家住杲堂子,来这里报考师范,现在已经被录取,可是离开学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我在这里举目无亲,我有力气,我给你跳水、烧火,你只管我吃住就行了,你看……”
老店主对宋绮云浑身上下打量一下,面前站着的这个小伙子,个头虽然不高,身板倒也挺结实,长相文质彬彬的,说话倒也实在。
“好吧!”老人动了恻隐之心,豪爽地答应了。老人的慷慨允诺,使宋绮云大喜过望。从此,他便白天忙里忙外,帮助挑水、拉风箱,夜宿店堂,开始了他的工读生活。在以后的5年学习生涯中,每逢节假日,他都来这里帮忙,并从中获取了少量的报酬,以补充日常学习中的费用。
进入江苏省第六师范之后,宋绮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为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然而,在学习期间,中国不太平,世界更不太平,帝国主义为了瓜分中国,为了扩张其在华势力,都在军阀中寻找自己的代理人,而各派军阀为了保存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必然要依靠帝国主义,于是,他们狼狈为奸一拍即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成了英美的工具。皖系的段祺瑞和奉系的张作霖就投靠了日本。军阀割据,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兵戎相见。于是直皖战争、直奉战争,连年不断,倒霉的是中国的老百姓。一些宣传革命的小册子经常在同学们中间传递,并议论纷纷。
1922年夏,星期六的黄昏,一群青年学生相约,来到淮阴西关外的普应寺古庙,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时政。
“当前我们国家内则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外则列强觊觎,肆意欺凌,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国家危亡迫在眉睫。若不急起,打倒军阀,外御列强,则国家、民族前途不堪设想。”
“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打倒军阀,把列强赶出中国去。”
“只有革命,中国才有出路!”
同学们只是从宣传的小册子里看到了这些有感而发的议论,什么叫“革命”?怎么“革”法,并不清楚。而担心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却是一致的。
他们带着诸多的疑问,踏着苍茫的暮色,考虑着思索着。宋绮云更加兴奋地阅读了有关“三民主义”的论述,使他大开眼界。当他从《新青年》杂志上看到“庶明之胜利”时,更使他感到兴奋不已。特别是文中提到的,“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
他前思后想,自己的父母兄嫂一年劳碌,但糠菜都塞不饱肚子,而杲堂子的那些大户们,从来不劳动,却鱼肉满桌,以强盗来解释再确切不过了。文章还使他知道了更深一层的道理。“一个新纪元的创造,和母亲分娩的痛楚是一样的艰难。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不要害怕,不要逃避,”文章还讲到历史潮流是不可抗拒的,须知这种潮流只能相迎,不可抗拒。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京汉铁路工人为了抗拒军阀的压迫,争取工人阶级的自由权利举行了大罢工,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风暴已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清江也不再是江清浪静了。
宋绮云和同学们的求索精神和第六师范封建专制教育形成明显的对照,但大家都知道,校长徐慕杜是一个实行封建专制的人物,他治校专断,学生们都敢怒而不敢言,私下里都称他为“小皇帝”。
当时江淮地区为军阀马玉仁所盘踞,人民遭受压迫极其深重,加之连年水灾,庄稼颗粒不收,天灾人祸相煎迫,弄得哀鸿遍野,民怨沸腾。可是徐慕杜校长在周会上训话时却大放厥词:“学生们的任务是读书,大家都知道师范是教育之母,师范的学生将来都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温良恭俭让的品质,可是最近有人不潜心学习,却语多悖谬,大谈什么‘题’、‘主义’,还要打倒什么‘军阀’,这太危险了。他们说江淮镇守史马帅是军阀,我不赞成,是他维持了社会安定,做了许多修桥铺路的善事,老百姓安居乐业,道不拾遗,他是官场中的大青天,明之父母。”
徐慕杜的话还没有结束,爱憎分明的宋绮云毅然走向前台:“请问校长,马玉仁不是军阀,他讨了七八个老婆,靠什么来养活?有的还是有夫之妇,不是霸道是什么?不是军阀是什么?”
这,这……小小学子,怎好议论长官的家事,非礼勿言。正当徐慕杜讲得口沫乱飞,甚至洋洋得意之时,被宋绮云当头一问,弄得他不知所措。
“请问校长,有没有听到老百姓所言‘自从马玉仁当了江阴镇守使,清江天高三尺’”。
“做何解释?”
“是因为他刮地皮足有三尺之多。”
“你胡说八道,你这是以下犯上。”徐慕杜边说边想把宋绮云赶下台。
“校长,请允许我再问一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讲道: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人陷入半殖民地的泥潭地狱。又说国内军阀暴戾恣睢,自为刀俎,而以人民为鱼肉,为什么学生就不能谈‘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校长也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六师学生为何不可以讨论国家大事?”
“啊!”校长被问得目瞪口呆。
宋绮云的慷慨陈词获得了广大同学们的钦佩和掌声,徐慕杜甚为气恼,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好急匆匆地宣布“散会!散会!”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的消息传到江阴,部分师生举行了追悼大会,宋绮云登台讲演,对孙中山的逝世表示极大的悲痛。同时,对北洋军阀段祺瑞拒绝执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召开国民会议的决定,做了义正言辞的谴责。他敬仰孙中山先生,更钦佩他制定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虽然当时他对共产党还缺乏了解,但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武装割据,他都非常拥护。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宋绮云对广东方面的动向更加关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