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五月

来源 | 人间书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几句歌词,就把我们的思绪拉到了兵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直被称为智慧宝典,书里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说从东汉末年的纷争到晋朝的统一,时间跨跃了近百年。

人物众多,各有特色,其中不乏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生气的文人武将。

祢衡才华出众,张飞勇武过人,夏侯渊手握重兵,都是不凡的人物。

但不幸的是,他们都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善终。

《三国演义》中三个人的悲剧告诉我们:

爱生气动怒的,都不是真正的智者,只有情绪稳定的人,才算有真功夫。

人在生气的时候,大脑被愤怒的情绪所占据,会瞬间变得没有判断力。

哪怕是智者,一旦受情绪控制,也会做出一些“没脑子的事”。

爱动怒的人,就像随身带了一个炸药包,隐患随时都在。

情绪稳定,人生才能稳定。


祢衡,字正平,本是才华横溢的一代名士,却因其狂傲不羁的性格,虽几经易主,也终未逃脱被杀的命运。

他和孔融是忘年之交,孔融特意写了一封举荐信。

推崇他是个难得的人才,才能在自己10倍之上,遂得曹操接见。

大堂之上,祢正平向曹丞相见礼,但对方既未起身迎接,也未赐座。

祢正平极其不爽,脱口而出“天地虽阔,何无一人?”

曹操说,满堂的文官武将都是才能出众的人,怎么能说没人呢?

祢正平大放厥词,把满朝文武说得一无是处。

曹操心中不快,于是给了他打鼓的差事来羞辱他。

一日,祢正平打鼓未按规定穿好礼服,被指出后,他竟在大堂之上裸体更衣。

曹操说他不知羞,他却说自己是“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曹操又道,你是清白之人,那谁为污浊呢?

祢正平怒骂道:

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

祢正平骂得酣畅淋漓,解了气,却也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曹操想杀他泄愤,却又不想担骂名,遂将他派往荆州刘表处。

可是祢正平根本没把刘表放在眼里,说话依然阴阳怪气,处处讥讽对方。

刘表忍无可忍,又将其遣至黄祖处。

祢正平又说黄祖像庙中之神,虽受祭祀却无灵验,只是木人偶一个。

黄祖一怒之下将他斩杀,他至死也是骂不绝口。

一代才子,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终究还是败在了逞口舌之快的嘴上。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睿智的人,必得做到刚柔相济,适时弯腰。

做人,要有宁折不弯的风骨,更要有审时度势的头脑。

在口舌之快和性命之忧面前,适时弯腰才是识时务者。

一时泄愤神清气爽,但却以生命为代价,如祢正平般,可谓是“高水平低情商”的反面教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才是放眼长远的人生智慧。


张飞,桃园三结义的三将军。

力大威猛,武艺高强,却因脾气暴躁不能宽容兵士,而惨遭部下杀害。

一日,他正镇守阆中,突然得报:二哥关羽被东吴所杀。

他悲痛不已,每天靠酒纾解悲痛之情。

每饮必醉,醉了就责打兵士,有的兵士甚至因此身亡。

见刘备迟迟未发兵讨伐东吴,他无法忍耐,便亲自去找大哥刘备。

两人泪眼相见,张飞抱着刘备的脚痛哭:

你不为二哥报仇吗,你忘记我们是结义兄弟了吗?

刘备本来是要去东吴报仇,但在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力劝下动摇了。

张飞的话让他又失去了理智,铁定了攻吴的决心。

张飞得到大哥的首肯后,立刻回到自己的大营,限部下范疆、张达三日内置办白服白旗,要三军挂孝讨伐东吴。

范疆、张达一时傻了眼,因为三天备齐是根本不可能的,便请求宽限几日。

张飞暴怒,他恨不得立刻踏平东吴,二人却还请求宽限时日,无疑是火上浇油。

他将二人打得皮开肉绽,并勒令他们必须按时完成,否则杀无敇。

二人委屈至极,加之他们早受够了张飞的暴脾气,于是合谋杀张飞、投明主。

当晚,他二人趁张飞醉酒,摸进营帐,将其头砍下,后投奔了东吴。

一声怒吼喝退百万曹军的张飞,就这样憋屈地死在自己部下的手上。


结义三兄弟两个暴亡,大哥刘备失去理智,倾其国力,亲率10万大军伐吴。

带着强烈情绪的大帅怎能打得好仗!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退到白帝城,不久丧命。

蜀国也从此败落。

张飞的暴怒就像是触动了多米诺骨牌的开关,不但自己丧命,也改变了三国的走势。

有人说: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愤怒,而是从不被愤怒支配。

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七情六欲,生气、发怒,这也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

但真正的强者,往往能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会任它泛滥成灾。


夏侯渊是曹军西部军事战线总指挥,战绩不凡,武力超群。

他带兵据守定军山,本可倚仗地形优势与其对峙。

但急功冒进的个性,让他总是跃跃欲试。

终于,在双方交换被俘战将时,他有了迎战的理由。

当时,被交换的战将身着布衣,同时跑向各自阵营。

眼看着自己的战将即将回归本队,没想到却被黄忠一箭射中后心。

夏侯渊气极败坏,撒马到阵前交战,虽被部下鸣金叫回,但他心里始终憋着一股气。

早忘了曹操对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的教诲,誓报一箭之仇。

殊不知,这是黄忠有意为之,就是要激怒他,引他出战。

盛怒之下他已失去了理智,不顾部将“不可出战,只宜坚守”的提醒。

他跑到到对方阵前叫阵,可想而知,正中圈套。

对方欲擒故纵,并不急于迎战,而是在他士气锐减之时,如天兵天将突然直冲山下。

他一时还没回过神来,就被黄忠一刀砍为两段。

一代名将就此殒命,魏军最终也失去了汉中。


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者莫不是能压得住怒气,忍辱负重的人。

同样是据守要地,司马懿却是另一种做法。

当年,和蜀军对阵时,他知道打不过对方,就避而不战。

诸葛亮为了刺激他,送他一套女装,羞辱他是懦弱之辈。

他却仍然笑而不战,“他骂任他骂,清风拂山岗”的定力无人能及。

所以,在这样的带头人带领下,司马家族才建立了晋朝,最后实现了大统一。

苏格拉底曾说:“愤怒是智慧之刃上的锈迹。”

一把锋利的刀,会因上锈而变钝。

人在发怒的时候,思维能力和自制力就会下降,很容易做出丧失理智的事情。

莎士比亚曾说:

谁能够在惊愕之中保持冷静,在盛怒之下保持稳定,在激愤之间保持清醒,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盛怒之下,最失人性。

凡事三思而后行,保持冷静,不盲目急躁,可谓是一个人最顶级的智慧。


《三国演义》的悲哀,不是“浪花淘尽英雄”,而是多少人明明手握好牌,却败给了自己不受控制的情绪。

莫言曾说:

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没有一个是智者,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

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都是将一把好牌打得稀烂的人。

其实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情绪上头的时候,不能控制,任由其发泄。

或许,我们真应该重读“三国”——

不是学权谋算计,而是从经典故事中学习为人处事的智慧。

愿我们都能成为情绪稳定的人,遇事想得开、稳得住、放得下。

因为:人间万事,唯能控制情绪者,方得太平。

作者 | 五月,来源:人间书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