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上课只能"排排坐、记笔记"?
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课堂早就玩出“新”花样啦!
旋转跳跃的舞蹈编创课、手工扎染工坊课
亲手装帧的书籍设计、代码变App的开发实战......
这些课被学生称为“神仙课堂”
大家直呼:"根本不想下课!"
为什么这些课这么受欢迎?
因为——好玩!有用!学了就能秀!
接下来就带你沉浸式体验这些"神仙课程"
阳光讯(记者 刘杰)这门"做书"课,把传统文化玩出高级感!谁说书籍只是"白纸黑字"?在《书籍设计》课上,让纸张"活"了过来!
作为引领高新学子探寻纸本艺术与文化叙事的特色课程,其聚焦“书籍形态的创造性表达”,系统构建了从传统装帧智慧到现代艺术书创作的完整知识体系。杨礼隆老师带领学生亲手尝试经折装、包背装、龙鳞装、线装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让普通书籍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力和时尚表达。
传统文化从不古老,只是等待被重新想象。课程在实践环节开设多类主题创作,其中“解构与再生”主题引导学生将传统装帧技艺转化为当代设计语言。学生以明代函套的“四合套”为灵感,结合亚克力、织物等新材料,设计出可自由组合的模块化书籍装置。
在“非遗新造”主题中,学生以草木扎染布、茶纸为封面材质,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作为辅助,创作手工书,让传统技艺焕发了现代生命力。
这门课的学生正用他们独特的"书籍语言"重新定义阅读。在完成“概念诗集结构设计”、“主题文化创意书籍”等项目时,他们不仅能够掌握纸张肌理搭配、立体结构推演、视觉叙事编排等核心技能,更在传统美学基因与现代设计思维的碰撞中,培育出“以书载道”的文化责任感与“造物成器”的创新行动力,为未来胜任出版策划、艺术指导、文化创意等职业领域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当一件普通的白T恤“叠满”AR技术、短视频叙事与社交裂变互动,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在杨华老师《新媒体策划与创意》课程中,学生以“穿‘阅’未来”为主题,将11件白T恤变为承载社会议题的“移动媒介”。从“环保危机”到“虚拟社交”,从“自然共生”到“星际穿越”,学生们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跨界融合,让公共议题“穿”出课堂,走进生活。
11个小组围绕环保、科技、文化等主题展开创作,将白T恤作为“画布”,结合新媒体技术赋予其动态叙事能力。课堂展示中,刘叶分享:“为了让设计草图的鲸鱼能够完美地展在白T上,我们绘制了整整一周,衣服背面天平两端的金属螺母和鲜花有了重量,二维码深藏着对环保与科技的感悟,所有辛苦都有了意义。”
“新媒体创意不是炫技,而是用技术让价值观被‘看见’。”杨华老师强调。课程通过“主题策划-技术实验-社会反馈”完整链路,引导学生思考:当每个人都能通过一件衣服成为议题传播者,技术便有了温度。
这场“穿‘阅’未来”实验,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跨界融合,更展现了新媒体时代青年用创意连接社会的责任感。正如学生王傲松所说:“白T的留白是世界的问卷,而我们的创作,正是对这个时代的回答。”
当非遗扎染遇上《幼儿园环境创设》课,会擦出什么样的神奇火花?王艳桃老师以非遗扎染技艺为核心,构建了“文化传承-创意实践-教育转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
课程通过浸染工坊情境创设,系统教授捆扎、夹染、缝扎等技法,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从扎染作品设计到幼儿园功能区环境落地的全流程实践,融合艺术表达、科学探究、数学逻辑等跨学科思维,最终形成可交互的扎染主题墙、教学案例库及动态环境创设方案,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幼教场景的有机衔接。
这种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学会以“儿童视角”重构环境创设逻辑,比如使用安全可拆解的扎染工具包,引导幼儿在折叠、捆扎中触发“偶然艺术”,在植物染料的科学显色中感知自然奥秘。
在成品展览会上,学生作品以光影扎染墙、阶梯式作品展架立体呈现从单色晕染到多色套色的创作进阶,王老师认为,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的创作痕迹可视化,从而调动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扎一束时光 染千年传承》创新实践项目构建了沉浸式扎染叙事空间,通过将学生作品创造性转化为可穿戴的故事围巾、可交互的剧场幕布等教学载体,在蓝白交错的传统纹样中搭建起文化对话通道,使学生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设计者与文化叙事的实践主体。
这一非遗文化启蒙新范式实现了幼儿园环境从静态展示到动态教育叙事场域的转型升级。项目通过系统设计的多感官操作体验,有效激活幼儿的审美创造与问题解决能力,将抽象的非遗文化智慧具象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扎染元素,进而在捆扎、浸染等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
谁说教小朋友跳舞只要会比划动作就行?李雨琪老师的《幼儿舞蹈创编》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限定性选修课程,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专业舞蹈创编能力的人才。在这里,每个未来幼师都在修炼一项特殊技能——用舞蹈读懂孩子的小世界。
这门课以幼儿舞蹈基本理论为根基,深入剖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体发育特征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动作设计原则和创编流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的能力,使其能够设计出既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舞蹈活动。
李老师凭借多年幼儿舞蹈教育经验,创新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自主创编、现场展示和即时点评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课程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确保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探索多样化的舞蹈表现形式。在阶段性回课上,学生们课后自主创编的《加油鸭》《宝贝宝贝》等生动活泼的舞蹈作品,就是这一教学理念的最佳体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独立设计和编排适合幼儿的舞蹈,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和有趣的教育体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将艺术教育与儿童发展相结合的专业素养,从而为幼儿园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重塑软件开发格局的当下,姚秋莎老师开设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创新性地探索了AI技术与移动开发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该课程立足于培养具备AI思维的新一代移动开发工程师,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将DeepSeek深度整合到教学全流程中,构建了智能化时代移动开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课程突破了传统移动开发教学的模式局限,在保持Android核心技术体系完整性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运用AI工具提升开发效率的能力。DeepSeek Code的智能化代码补全与逻辑优化功能使学生能够专注于创造性编程,而DeepSeek Chat构建的智能问答系统则为学习者提供了全天候的技术支持。
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AI技术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适应技术变革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教育模式为应对快速演进的技术环境提供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其经验对推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
课程建设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
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科大高新通过持续优化课程体系
正在构建一个兼具学术深度
实践温度和育人高度的教育生态
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求知的过程中
获得专业成长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全面发展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