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时代。
司马光是人才团队中一颗闪亮的星,进入官场之后,沉沉浮浮多次,最后登上相位。
对于人生成败,他说:“忍小忿而存大信。”
所有的大事,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低谷,忍住,就总能出头。
以人为镜,我们可以发现,忍有多少好处,忍不住又有糟糕。
01
忍住,你就赢了。
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光州光山。当年,父亲司马池任光山县令。
司马光七岁,就能够读书背书,讲解书中的道理。
因为“砸缸救友”,轰动一时。
少年时,他跟随父亲外出,遇到巨蟒,大家慌乱不已,他却冷静地抄起利剑,刺到巨蟒的尾巴,逼其滚下栈道。
通过科考,司马光进入了官场,得到老师庞籍的多次举荐。
司马光刚正不阿,被皇帝任命为“谏官”。按照制度,谏言的官员,不能够攀亲带故,就是自己的老师、官场中的亲戚,都不能聚会,避免失去公正的判断。
为了工作,司马光和老师庞籍同在京城,却从不聚会,庞籍过世的时候,都没有见最后一面。
父母过世后,司马光守丧三年。这三年期间,他没有闲着,而是一直写书,读书。《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等就是这段时期的作品。
一晃就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司马光对变法有很多反对的建议,认为过于激进。因而,司马光被认定为守旧派的代表。
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被边缘化,于是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过半隐居的生活。
隐居在洛阳的司马光,专注于写历史书《通鉴》。耗时十五年之久。这本书,就是赫赫有名的《资治通鉴》。
宋神宗过世后,司马光再次被重用,辅佐宋哲宗。此时的司马光已经六十多岁了。
从司马光的前半段的人生历程看,他忍住了,并且都成功了。
忍住自己的脾气,冷静应对外界的变化,顺势而为。
忍住读书的苦,书是人进步的阶梯。
忍住失去父母苦,舍小家为大家。
忍住工作的苦,坚守规则,提升业绩。
忍住人的低谷,把低谷当成一个崛起的地方。
忍住时间的流逝,守得云开见月明。
其实,司马光还忍住了家庭的种种难处。他没有亲生儿子,就让侄儿作为儿子。妻子给他找了一个妾,他也不搭理,还送妾改嫁。他倡导家人,勤俭节约,把钱用在正事上。
司马光说:“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
忍,不是单纯地忍受,而是反观自己,为什么要忍受,忍受什么事情。忍受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在让自己变得强大。
忍,是治理“自己”,让优势更加明显,让劣势能够消除,或者气质不用。
忍的根本,就是知耻而后勇,不会消沉,终究让自己有出息。
02
忍不住,你就输了。
1085年,司马光被重用,权倾朝野。
他一上台,就几乎是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
他说:“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在职场上,也极力排挤主张变法的同事,把守旧派的成员,逐一召回京城,予以重用。
对于新法中的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的续存,他感慨一句:“吾死不瞑目矣。”
他甚至以辞职不干,要挟皇太后,支持他废除新法。
对于他激进的做法,官员苏轼多番劝阻,还给司马光一个外号“司马牛”。意思是,过于固执,无法全面考虑和适度变通,不会观察变法的一些好处。
司马光过世之后,章惇为相,对其功过进行评价。皇帝一气之下,于是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掉墓碑。
又过了几年,蔡京为相,“元佑党案”就开始了。大批司马光圈子里的官员,因此获罪。
可见,一个人忍不住,就满盘皆输。
对心中的怒气忍不住,就会与人针锋相对,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对别人的好处,也视而不见。从而,处处得罪人。
对自己的欲望忍不住,就会盲目膨胀,总想自己要把控天下。可是欲望无休止,欲望是没有办法完全获取的,自己也会困在其中。
对自己的固执忍不住,就无法听到不同的声音,从而一次次错过改变的机会。一旦固执的东西是错的,一步错步步错,人生没有挽回的余地。
司马光说过:“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用历史的辩证思维,去看当下的工作。这是成功的方法,但是他却没有完全做到。古代的变法,都有利有弊,怎么能只是看弊端,不看利益呢?
一个人无法忍受,就难免会走极端,后果是很严重的。
03
生活在和平社会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忍住呢?
建议从三个方面去践行,提升自己的承受能力,培养长期思维。
多角度分析,权衡利弊。
任何事情都有多面,人有多个角色。不要因为一个面是坏的,就一叶障目,而是到事情的背后看看,扬长避短。
多方面学习,找到出路。
提升自己的认知,就能够得到很多历史的参考。也能从他人的身上,发现解题的方法,你就不会迷茫、胡来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此话不假。
多时间研究,水落石出。
把一些无法确定的事情,交给时间。慢慢来,一切答案都会揭晓。
做人,忍一时,是智慧;忍一生,是格局。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