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独揽大权,后宫的妃子得到皇帝的宠爱,那也能为自己的母家争荣耀,稳固在朝堂中的势力。
她们就像攀附在参天大树上的藤蔓一样,大树越高大,他们能看到的、得到的也就越多。
但若是失去这个倚仗,又不懂得收敛保身的话,那么离枯萎也就不远了,备受康熙帝宠爱的宜妃郭络罗氏就是如此。
在雍正继位后不久,她就被赶出了皇宫,百年后人们才明白了原因。
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在很多关于康熙帝的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一位聪慧、美丽的宜妃陪伴左右,甚至有些还仔细描述了康熙帝与她的爱情故事。
其实这些故事也不算是胡编乱造,在真实的历史上宜妃还真是集康熙的三千宠爱于一身。
宜妃出身郭络罗氏,名叫纳兰珠,是镶黄旗,父亲曾担任工部侍郎兼盛京内务府佐领掌盛京内务府关防印。
按照清朝的法律,所有满族八旗以上的13岁到17岁的女子都要参加宫中选秀,选中就进宫当宫女或者妃子,只有落选后才能另寻良婿。
1677年这一年正月,纳兰珠参加了选秀,成功被康熙帝选中当妃子。
并且她的运气很好,这一年康熙帝册立钮祜禄氏为皇后,其他妃嫔也一同被册封。
佟佳氏被封为贵妃,还有另外七嫔,纳兰珠就被封为宜嫔,是七嫔中的第六位,赐居翊坤宫,这是非常高的起点了。
要知道在5月时纳兰珠的姐姐也被选进宫中当妃子,也只是封了个贵人的位分,此后姐姐更是没留下什么姓名。
而在进宫后的第三年,宜嫔就生下皇五子胤祺,被送到皇太后宫中抚养,生了儿子后2年康熙就给她晋升为宜妃。
在她的册文中就有康熙对她的赞赏:“职宜佐内、备资四德之贤”“柔嘉成性、淑慎持躬”。
清朝的妃位一般有4位,宜妃的地位就仅次于惠妃,连皇四子生母德妃都排在她后面,第四名才是容妃。
1683年宜妃生下皇九子胤禟,两年后生皇十一子胤禌。她居住的翊坤宫被视为宠爱专属的宫殿,康熙帝经常就翻她的牌子,从生3个儿子中就能看出来。
康熙每次御驾亲征或者出去时,都会定期写信给她报平安,在亲征噶尔丹时就亲自写信告知征途的情况,让太监快马加鞭送到京城翊坤宫,特别嘱咐如果有回信就立即带回来。
第二次、第三次东巡时,康熙都是住在宜妃的娘家。在那时候,皇上能住在家里是相当大的荣耀,足以看出宜妃备受康熙的宠爱。
第三次亲征时途经陕西省神木县,听闻当地有宜妃喜欢的特产,又立马让人找来送到宜妃面前。
在《清史稿》和《永宪录》中就有“圣祖甚爱之,眷顾最深”之类的记载,她的待遇也是最好的。
按照当时宫中的规定,每个级别的妃子吃多少都是有规定的,宜妃的待遇就是每天得到12斤猪肉、鹅一只、鸡两只。
后来康熙宣布宫中所有人都减少开支,每天分配的猪肉量要减少,宜妃的分量从12斤降到了8斤,但是鹅和鸡的数量还是如从前。
其他妃子都在紧巴巴地过日子时,宜妃照常还是有吃不完的肉,更显得康熙的宠爱。
直到康熙帝于畅春园驾崩之前,宜妃都还是盛宠,可是在皇四子胤禛继承大统之后,宜妃的待遇就一落千丈,甚至被雍正帝写圣旨大骂,赶出宫中。
这是为什么呢?百年后再看才知道原因。
被雍正赶出宫
1722年,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与其他皇子跪在床前,听到了隆科多宣读遗诏,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
当时宜妃自己身体也不好,因此没有陪伴在侧,可是很快她的灾难就来临了。
在康熙的驾崩之后,她让4个太监抬着软轿去康熙灵榻前看望。或许是习惯了地位高于德妃,因此当时她的软轿就走在德妃前面。
这让雍正和德妃很是不爽,虽然康熙帝在世时她的地位比德妃高,走在德妃前面没什么。
可是现在康熙帝已经不在了,雍正继位德妃理所当然成了皇太后,比她这个太妃地位高得多。
即使德妃不愿意认雍正这个儿子,不愿意当皇太后,但是宜妃走她前面就是不爽。
而且按照大清律例,黄帝灵前是不能坐轿子的,就算你身体再差,也不能坏了规矩,找个人搀扶自己走上前去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宜妃根本没意识到雍正母子的怒气,依旧维持着她一贯的骄傲,就像她自己成了皇太后似的,对雍正的态度也不恭敬,让已经坐上龙椅的雍正更不爽。
这事还没过多久,宜妃身边太监张起被发现私自在外面买卖置产牟利。
雍正可算是抓到把柄了,于是借由此事将太监张起、宜妃外甥女、皇九子胤禟身边的太监等12人抓起来,没收了家产并发配边地,胤禟也被借故派到西宁驻扎。
之后雍正又按照康熙的遗嘱“有成年皇子的后宫主位出宫,在其子府邸养老”将宜妃安排到被封为恒亲王的胤祺府邸居住,此时宜妃才知道自己的倚仗没了,变得惴惴不安。
三个儿子胤禌早逝没有参与夺嫡斗争,但胤禟是皇八子的得力助手,势必要被雍正视为眼中钉。
果然在1725年,胤禟被革爵和黄带子,削除宗籍,又被改名为“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人,被拘禁在保定,在44岁生日当天病逝。
得知这个消息,宜妃伤心过度,身体变得更差。
好在胤祺从小被皇太后养在身边,没有参与九子夺嫡,宜妃在他的府邸住着还算安全。
但1732年胤祺也突然病故,失去最后一个倚仗,宜妃的心情更糟糕,在次年就薨逝,享年74岁。
宜妃仗着自己得到康熙的宠爱,在局势变化时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已经急速下降,给了雍正把柄。
但她也算幸运的,有胤祺这样的后盾,能够远离皇帝过自己的生活。不过她仍旧是不敢低头,在宫外的时候从来不去宫中朝拜皇帝和皇太后,让雍正更加不爽。
在她去世后,雍正迟迟不安排她下葬,直到乾隆继位后才将其葬入康熙的景陵妃园寝。
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像宜妃这样不愿意顺应大势,骨头够硬的人,被这样对待似乎也不令人意外,只能说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后果了。
参考信息:杨珍. 三百年前的翊坤宫主人[J]. 紫禁城,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