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看上篇:
不过与陶勇相比,王必成的悟性似乎略微欠缺一些,抗战中战争规模不大,强度不高,王、陶二人分不出高低。及至解放战争开打,高强度连续大兵团作战考验之下,王必成6纵实力上微小的差别暴露出来。
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6纵频繁更换参谋长。华野诸纵队参谋长更换不多,像1纵、3纵、4纵、9纵、11纵、12纵都只有一任(或绝大部分时间只有1任),2纵、7纵、8纵、10纵、13纵有两任,只有6纵有3位参谋长,分别是杜屏(1947年1月-1948年5月)、皮定均(以六纵副司令员身份兼,1948年5月-1948年10月)、赵俊(1948年10月-1949年1月)。
参谋长频繁轮换,背后反映的是部队训练和技战术水平、战斗组织指挥等方面不足,二战涟水和莱芜战役进攻口镇,6纵都暴露出勇猛有余而精细欠缺的短板。
然从总体上看,王必成也算得上粟裕的铁杆心腹大将,6纵即使有不足,危急关头还是想着6纵、先用6纵。1947年8月华野大分兵,各纵队全都撒出去了,撒到最后,华野司令部手头只掌握着一个纵队,就是王老虎,可见粟、王关系之深。
二、许王与粟的关系
坦率地讲,笔者认为,山东猛将、老将、悍将、老资格、老井冈、老门生虽然多,不论陈士榘还是宋时轮,不论许世友还是王建安,打完淮海战役后,没有一个不对粟大将心里敬服的。
大家都是打仗的行家,虽然水平有高有低,但再低也低不到哪里去,都说宋时轮打仗不行,人家后来在朝鲜战场也证明了自己。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能看出好坏,能分辨出谁是真高人,谁是假把式。淮海战役那样绝顶水平的指挥,征服了所有人。
但是嘴上就难说了。许、王二位大概就有点心服而口不服。
王建安当过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的政委,级别非常高。抗大培训后分到山东工作,一度又回到他敬仰的徐总指挥的下工作,甚至一度传出徐向前将统一指挥山东八路军的消息。
不料好景不长,徐向前中途而还,在山东的一众红四方面军将领又成了没娘的孩子。王建安军政兼政,军事尤长。抗战期间领导和创建鲁中军区,后来军区主力升级为华野八纵,是响当当的头等主力。
这样一位既有资历又有本事的猛将,对仅比自己大一岁、资历不比自己高多少的粟裕,并没有什么交集,也谈不上什么感情,宿北战役时中央突然下令让粟裕负责军事指挥工作,难免有点无法接受。
王建安将军流传于世的传记或个人回忆录基本没有,很难窥知他对粟裕的真实态度。但有一事可约略知道二人的关系。1948年7月豫东战役结束后,王建安突然被调到华北担任徐向前兵团副司令员,看样子准备给病中的徐向前当副手。
此事说来甚是蹊跷,徐向前并没有病到不能理事的地步,徐兵团也有周士第这样能力非常全面的一流高手,派王建安去协助指挥敌我、人地、环境完全陌生的攻城战,于情于理殊不可解。
联系此后突然调回济南前线,以及华野3纵的人事调动,约略可知这是对华野人事关系的一种调理,或者说敲打。极有可能豫东战役中暴露了一些问题,中央欲借打太原缺人这种表面上过得去的借口,把王建安调走,以清除华野内部不和谐的音符。
许世友与粟裕的关系世人皆知,就不多说了。
只讲几个有意思的点。
第一,关于胶东的作战方针。七月分兵后许谭二位到胶东去,关于如何应付范汉杰指挥的大规模扫荡作战,饶、许、谭产生了严重分歧,许坚持内线作战,集中兵力打掉敌之一路。这个味道熟悉吗?与粟裕指挥的几场胜仗总的思路是一致的,灭其一路而粉碎攻势。
谭老板在军事上的敏锐度不如许上将,坚持率二七纵在外线作战,搞所谓的内外配合。后来粟裕发来电报指示作战方向,谭老板仍不愿执行,被迫搞成许在内线坚持谭在外线配合。所幸,许上将颇有两下子,基本保住了即墨等老解放区,但胶东老根据地丧失了不少。所以凯申有脸在青岛召开胜利表彰大会,也敢把阙汉骞54军和黄百韬25军调到别的战场。
这是非常罕见地,在军事方针出现分歧争论的时候,粟许站在同一面。以许上将的聪明,他可分得出谁是真高手。
第二,豫东战役配合还是不配合。粟裕想让山东兵团直接支援豫东战场,或者打徐州以牵制国军。许上将为什么不愿意呢?倒不是认为粟司令的要求不对,再投入一个兵团到睢杞,全歼区寿年兵团残余部队不在话下,甚至歼灭黄百韬25军大部也不是不可能。这个形势许上将不会看不出来。
至于为什么不去,兖州城内仍有残敌,济南王耀武的援军蠢蠢欲动,九纵连战后疲惫等等,都是构成不支援睢杞的理由但都不是必要之理由。
揣其情理,华野主力在睢杞已经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攻克省会,歼灭整编师,再打下去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之炭。山东兵团也有自己的事业,兖州城就在口里衔着,突然转兵南下,确实有点得不偿失。
一句话,许世友动力不足。
豫东战役结束后、济南战役结束后,许世友立即主动开溜,一者不愿在前线多生事非,二者也是保住自己最后的傲骨。
我心里虽然认同你,但要我折节卑事,怕是难以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