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底,福州军区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军区司令员、政委、第一副司令、第二副司令都是开国上将,他们分别是韩先楚、李志民、陈再道和王建安。
韩先楚
一个军区配备四位上将,在各大军区中仅此一例,而且除了司令员韩先楚,另外三人都属于“外来的和尚”。
这三人中,陈再道、王建安和韩先楚一样,都出身红四方面军,受到韩先楚欢迎。不过李志民调任福州军区政委的时候,韩先楚不高兴,直言不讳地说:“你当这个政委我有意见。”
李志民出身红一方面军,与韩先楚分属不同“山头”,难道因为这个原因,差点被韩先楚拒之门外吗?
李志民
开国上将中,李志民不显山不露水,名气不大,这主要是因为他谦逊低调的性格,也和他从事的岗位有关。
李志民,湖南浏阳人,年轻时当过小学校长,1925年开始参加浏阳县的农民运动。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李志民却逆流而上,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李志民在浏阳领导游击队,听说彭德怀发起平江起义,立马率部与起义部队会合,合编为红五军。从这个时间线看,李志民的资历不浅。
那年秋天,李志民在丙子岭的山坡上参加动员大会,第一次目睹彭德怀的风采。彭总站在坡上,脸庞刚毅、威严,用浓重的湘潭口音讲述了红五军反“围剿”的情况,号召大家团结起来,随时迎击敌人。
彭总的讲话令李志民大为震撼,后来回忆说:“听他讲话,果然名不虚传,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彭总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性格也深深影响了李志民。长征路上,李志民作为红三军团教导营指导员,负责断后,出色完成任务。
王平
1935年7月,红军翻越最后一座雪山,在黑水一带短暂休整。李志民的教导营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看好300多头牦牛和100多只羊。
这些牛羊是红军作战途中,从藏族土司那里缴获的,等待藏民前来认领。可那时候红军补给困难,饿得没饭吃,11团政委王平找了过来,要宰掉一些牛羊,做成肉干给战士们当干粮。王平是团级干部,李志民不敢不听,送了他十几只。
王平要牛羊的事情在军中传开,不少团长、政委纷纷上门,跟李志民要牛羊。李志民一看这还得了,告到军团长彭德怀那里,说王平带头违反纪律。王平感到难办,退回去吧,战士们要饿肚子,不退吧,弄不好要挨处分。
后来还是毛主席出面调解,他认可李志民的做法,也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反动吐司的牛羊一律没收,老百姓的牛羊先行借用,革命胜利后等价归还。
这件事后,毛主席深深记住了李志民。红军抵达陕北进行东征时,毛主席点名让李志民负责红军纪律。
李志民
红军时期,李志民的职位并不高,长征结束后只是团政委。不过在毛主席的提携下,他很快从一众干部中脱颖而出。
东征结束后,李志民出任红27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6月,李志民所部编入八路军留守兵团,保卫陕甘宁。李志民虽然当过小学校长,但自认为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系统学习过马列主义,向兵团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申请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张际春支持李志民的想法,当天下午带他面见毛主席。毛主席听取过李志民的汇报后,点头说道:“学习是好事嘛,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才能更好地工作,我同意!”
毛主席给李志民写了一张纸条,推荐李志民成为抗大第三期学员。李志民交接完工作,到抗大教育长罗瑞卿处报到。罗瑞卿热情接待了他,说:“你先到二大队第四队,帮忙做一些新生接待工作吧。”
就这样,李志民在抗大扎下根后,毕业后留校任教,后随抗大总校到晋东南一带办学。李志民在抗大学习、工作6年,虽然没有到一线指挥打仗,但积累下丰富的办学经验,军中地位也显著提升。
直到抗战后期李志民才重返战场,随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曾担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委。1955年全军大授衔,李志民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7年李志民率部回国,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和慰问。不久后李志民重回教育战线,出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政委。李志民发扬抗大的优良传统,将这一培养军事人才的最高学府办得有声有色。
李志民夫妇
1969年2月,高等军事学院并入军政大学,李志民结束使命。当时国内形势比较复杂,李志民也大受影响,被安排在江西一个农场劳动。
1972年,年近七旬的李志民给毛主席写信,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工作,哪怕半年也好。毛主席看完来信,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又想起了李志民长征路恪守纪律的优良作风。
1972年底,毛主席找周总理谈话,要求落实老干部“解放”政策,为军以上干部重新安排工作。谈话期间,毛主席特意提到李志民的名字。
周总理回去后,第一时间想到韩先楚执掌的福州军区。首先,其他军区编制已满,不好安排,福州军区正好缺一位政委;其次,李志民在江西劳动期间生病,是韩先楚把他接到福州看病,李志民写给毛主席的信,也是韩先楚代为转交的。
周总理认为,能给中央解忧的只有韩先楚,于是派总政部副主任田维新与韩先楚谈话。可田维新谈了两次,韩先楚就是不松口,不愿接收李志民。周总理只好亲自出面,待韩先楚到北京开会时,亲自找他谈话。
当着周总理的面,韩先楚道出了自己的难言之隐。在李志民之前,福州军区已经接收了两位上将,一个是陈再道,一个是王建安。
对于陈再道,韩先楚是主动接收的。陈再道当过武汉军区司令员,有执掌大军区的经验,便于协助韩先楚展开工作。对于王建安,韩先楚起初不愿接收,认为王建安是他的老上级,不好领导。田维新和他谈过后,他才勉强同意下来。
福州军区第一任政委是叶飞,后来由刘培善接任,可没多久刘培善就病逝了。从那之后,韩先楚既是司令员又是政委,身上的担子很重,需要有人分担。既然如此,韩先楚为什么不愿让李志民当政委呢?
韩先楚的理由很简单,当着周总理的面列出两个理由:第一,李志民长期主持军事学院工作,管学校和军区是不一样的;第二,李志民脱离军队近7年,当过军区副职还行,恐怕不能胜任政委一职。
其实早在1971年,韩先楚就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政委一职,应在军区干部中挑选。
周总理听取韩先楚汇报后,只好耐心劝说:“李志民同志做政治工作一流,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得到军委一致认可。相信他到了福州军区,也能很快适应的。”
周总理把话说到这个份上,韩先楚不答应也不行了,同意李志民调福州军区。
周总理并没有夸大李志民的作用,他虽然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将军,但政治经验丰富,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1936年8月,李志民担任红81师政治部主任,率部攻打宁夏地区的李旺堡。当时驻扎在李旺堡的是军阀马鸿宾的一个团。这个团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强悍,而且李旺堡外是一片开阔地,不利于进攻。
战前会议上,红81师的将领们个个愁眉不展,李志民说话了。他说,马鸿宾虽然听命于蒋介石,但手下多为回族士兵,不会为蒋介石卖命。红军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开展统战工作,与守堡士兵谈判,化敌为友。
李志民此话一出,在场人大吃一惊,红军与马家军势同水火,怎么可能握手言和呢!不过这件事还真让李志民办成了,他派代表进城,给守军送去几头牛羊,表达红军的善意。第二天敌军团长就带领部队撤出李旺堡,李志民不忘展开政治攻势,组成鼓号队欢送,朝马家军喊话:再见,到抗日前线见!
1948年,李志民奉命率领华北第三兵团第二纵队解放包头。包头解放后,住在包头的绥蒙地区统治者达尔吉康布深感不安,准备逃跑。
李志民得知后亲自前去拜访,还将部队的医生带来给达尔吉康布。对方深受感动,同意和平起义,不与解放军交战。
1972年底,李志民抵达福州,韩先楚早已率军区干部等在车站。二人见面后,韩先楚开门见山,直言不讳地说:“志民同志,我先说明一点,在你来福州之前,你当这个政委我有意见,你不会怪我吧?”
李志民哈哈大笑,握着韩先楚的手说:“老韩,你对我有意见,我完全理解。待我上任后,争取让你对我没意见!”
事实上,李志民虽然与韩先楚只搭档了一年时间,但配合得很好,让福州军区成为全国模范军区,多次受到军委表彰。周总理也赞赏韩先楚的做法,当众夸奖他:“韩先楚,你是个有格局的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