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复加(北京)
【盘根错节老榕树】
关于绘画写生
写生是美术创作的基础,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在中国,绘画写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要想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只能把自己想表达的事物画出来 ,以图画的方式传递出去,或保存下来。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得对客观世界仔细观察,认真描绘。实际上是写生画的萌芽。画的多了,日积月累,总结归纳,约定俗成,便形成了象形文字。所以,我国字画同源,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只是这种描摹比较简单,比较粗糙。因为当时使用的是甲骨,兽皮,或在沙滩岩壁上。隨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文字逐步成熟,绘画的用途也逐步广泛,加之书画的材料和用具的不断改进,书与画才逐步分开。字离形越来越远,变成了特定的符号。画离形越来越近,变得越来越写实写真。
隨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开始对绘画艺术从理论上进行总结研究。魏晋南北朝时,美术评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论。其中“应物象形”是重要一法,强调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唐代,彦悰在画论《后画录》中,正式提出写生这一概念。画家吴道子为画嘉陵江,专门远去嘉陵江现场观察。到宋代,这种画风发扬光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尤为突出。南宋画家法常,画了一批果蔬禽鸟,直接命名《水墨写生图》。
元明以后,文人画兴起。文人们以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思想感情入画。他们不太注重形,而强调意境和书卷气,使中国画展现出新的面目。
到了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徐悲鸿,刘海粟等,引进西方绘画艺术和技法,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绘画的技法。特别是强调要走进大自然,深入实际生活,面对面为写生作画。静物写生,人物写生,风景写生。这种理论,激发了中国画现实主义传统的高扬,有力地推动了美术创作发展。李可染,张仃,罗铭等名家身体力行,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各大美术院校,也将写生列为必修课。
随着社会发展,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美术思潮,滋生了印象派,抽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等许多新流派。任何艺术都要创新发展,大胆探索尝试研究,都值得肯定。但,有几条原则不能违背,一,毛主席讲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创新必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美术要给人美的享受,形式要美,内容也要美,否则不叫美术。三,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大家看不懂或不爱看,作品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我想,这是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下面发几张2012年春节,我在海南兴隆画的写生,请朋友们指正。
金叶桃源宾馆
桥头小景
银湖酒店一角
山丘小区建设忙
石梅湾海滨
子爵宾馆之石/菜场对面的枯荣世界
窗外一丛芭蕉树
窗外一瞥
冯复加简介: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原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员、铁道兵《志在四方》主编。
编辑:李武兵/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