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办的“郭怡孮《怡园艺话》等系列新书首发座谈会”上,85岁高龄的花鸟画家郭怡孮虽谦称自己“不擅长文字”,但由他撰写的《怡园艺话》却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与真挚情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探中国花鸟画发展与艺术家心路历程的窗。

翻开《怡园艺话》,37篇文章犹如37幅徐徐铺展的艺术长卷,生动而细腻地展开了郭怡孮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在回忆画家的章节中,郭怡孮饱含深情,用细腻笔触追忆曾在他艺术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父母和师友。《取诸怀抱》一文里,他将父亲郭味蕖波澜壮阔的一生娓娓道来,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对父亲的深深敬仰与无尽追思。从郭味蕖与徐悲鸿因艺术结缘的珍贵过往,到郭味蕖在美术理论研究领域的深入钻研,以及在花鸟画创新之路上的大胆探索,字里行间流淌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与执着。《父亲晚年的联语》和《母亲的诗》两篇文章,又让我们得以从侧面了解到郭味蕖夫妇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与深刻洞察,他们的精神品格如同春风化雨,默默滋养着郭怡孮的艺术灵魂,成为他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

郭怡孮承继家学渊源,延续父辈对艺术的赤诚热爱,在艺术征途上笃定前行。他的艺术之路,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彰显,更是家族艺术精神与师友智慧的延续升华。而在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中国国家画院前身)的经历,堪称其艺术生涯的关键节点,也是当代中国画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7年12月12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成立,后肩负起组织全国著名中国画画家为政府部门、驻外使领馆及有关单位提供陈列作品和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创作礼品画的任务,并“组织一部分中国画出口,为支援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创作组先后组织了17个省市的80位画家共绘华章。

对郭怡孮而言,中国画创作组宛如一座神圣又温暖的艺术殿堂。吴作人、叶浅予、黄永玉等画坛巨擘谈及郭味蕖时,惋惜之情难以掩饰,更将殷切期望寄托在郭怡孮身上。中国画创作组里领导的重点栽培,让他获得绘制联合国大厦大画的重要任务。这份信任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促使他日夜奋进。白天,他专注观摩先生们创作,汲取艺术养分;夜晚,他伏案整理心得、潜心创作,常常忙到凌晨。

在这里,郭怡孮得以近距离领略众多大师的创作风采。刘海粟创作大幅黄山图时,其独特技法令人称奇:在画毡上铺多层湿报纸,再铺画纸,色彩在这特殊基底上自由渗化,呈现出奇妙效果。而创作重彩荷花时,郭怡孮主动承担朱砂原料处理工作,与珍贵的德国洋红搭配,绘出艳丽色彩。这幅作品不仅成为艺术经典,更点燃了郭怡孮对色彩技法探索的热情。

陆俨少也给了他很大启发。陆俨少笔耕不辍的勤奋、作画时的从容洒脱,以及对普通毛笔的独特运用,都成为他学习的范本。当郭怡孮在绘制大画时暴露出笔墨基本功的短板,黄胄特意让他专注画小册页,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要诀,学会大胆布局的同时细致经营画面;发现郭怡孮画兰花时在根部随意点染的问题,李苦禅耐心讲解写意的精髓,引导他领悟笔墨背后的艺术真谛。他深入钻研画家们的用笔技巧,从择笔、运笔,到笔力、笔韵,不断探寻艺术表达的深层奥秘。在老先生们的关爱与指导下,郭怡孮顺利完成诸多重要创作任务。

当然,郭怡孮的艺术探索并未止步于创作组的岁月。在记录写生的篇章中,他化身为不知疲倦的行者,带着读者开启一场场跨越山海的艺术之旅。在巴黎研修时,他穿梭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的长廊间,在西方艺术的璀璨星河中寻找与中国画对话的灵感;漫步清迈,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化作画卷上灵动的笔触,寺庙的飞檐、街边的花市,皆成入画的素材;走进非洲,广袤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原始部落的独特风情,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艺术的原始张力。每一次写生,都是艺术与生活的激情碰撞,他用文字补写生之不足,将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与触动,化作永恒的艺术记忆。


日照香江—为1997年香港回归而作(国画) 136×215厘米 1996年 郭怡孮

在谈论画艺的篇章里,郭怡孮展现出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前瞻性的艺术视野。他提出的“大花鸟意识的觉醒”,强调中国花鸟画的精神内涵远超西方同类题材绘画,其核心在于彰显文化自觉,以宏大境界展现民族艺术魅力;“创造主题性花鸟画”的主张,让花鸟画在歌颂生命、保护环境等时代主题上发挥独特作用,《春光图》《日照香江》等作品便是生动例证;“你的野草是我的花园”的自然观,则体现他对大自然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雨林深处》《与海共舞》等作品传递出蓬勃的山野之气与天地精神。此外,他在父亲郭味蕖“三结合”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技法重组”和“写交响曲”的创作主张,更是对传统技法的创新突破,让他的作品在1996年和2012年中国美术馆的大型个人画展中,以宏大视野与磅礴气象震撼观众。

郭怡孮坦言,部分文章是“含着泪写就”的,这些文字记录了他与艺术同行者“走过的路”,有与恩师的朝夕相处,有与同道的思想碰撞,也有独自探索时的迷茫与坚持。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艺术的温度与力量,以及一位艺术家在传承与创新道路上的赤子之心。

2025年4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郭怡孮的〈怡园艺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