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大唐上元二年的秋天,即675年秋,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大宴宾客。席间,听闻神童王勃途经此地并邀请他会席,还请他为重修的滕王阁写一篇序文,王勃也不推托,提笔便来,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王勃此次本是前往越南探望父亲的,在途经此地顺手提作,然而,王勃在这次的族途中遭遇风暴,命丧海底,年仅二十六岁。这篇序文,竟成了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绝唱。
他的《滕王阁序》以其恢宏的气象、华美的辞藻,成为骈文史上的巅峰之作。
一千余年后,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城一位耄耋老者正在书斋中潜心抄写这篇《滕王阁序》。他是文徵明,此时已年近九旬,须发皆白,却仍保持着每日晨起临池的习惯。
窗外是江南的蒙蒙烟雨,案上是新磨的松烟墨,老人手中的毛笔在纸上缓缓游走,将王勃的青春华章与自己一生的沧桑感悟,都凝聚在这八百余字的行书长卷中。
文徵明晚年所书的《滕王阁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之中,此作纵23.5厘米,横211厘米,全篇76行,单字约两厘米见方。与王勃当年即席而作的潇洒不同,文徵明的书写从容而沉稳,每一笔都透着岁月沉淀后的老辣。
起笔处多顺锋轻入,如春蚕食叶;行笔时中锋为主,力道均匀似屋漏痕;收笔处或含蓄内敛,或潇洒外放,变化丰富却不显突兀。这种用笔特点,既得王羲之飘逸洒脱之神,又具赵孟頫圆活遒劲之韵,更融入了其师李应祯所授的晋唐笔法精髓。
在此作的章法上,文徵明采用了典型的明代行书章法:行距紧密,字距疏朗。这种排列既保证了长卷书法的整体感,又避免了拥挤杂乱之弊。墨色变化尤为精妙,随着书写时的情绪起伏,墨色自然呈现出浓淡干湿的变化。
写到"襟三江而带五湖"时,墨色饱满浓郁;至"落霞与孤鹜齐飞"处,笔锋渐干,飞白频现,恰似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想。
文徵明与王勃,两位相隔千年的文人,在《滕王阁序》这一文本中产生了奇妙的共鸣。王勃作序时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文徵明书写时已届暮年,铅华洗尽。
这种年龄与心境的巨大差异,反而赋予作品独特的美学张力。文徵明没有刻意模仿王勃的青春意气,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诠释文本——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淡然。
文徵明被视为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他于幼年时迟钝到八岁时才牙牙学语,在科举之路上更是连考九次不中,与王勃相比正好成了反比例,直到五十四岁那年,他才因推荐入京任翰林院待诏,不久便辞官归里,专心艺事。所以他笔下的《滕王阁序》,没有少年得志者的张扬,却多了几分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与淡定。
而且他手书的这幅作品没有刻意求工的匠气,反而因书写状态的自然放松而更显神采。那些不经意的飞白,那些随性的连笔,都成为作品生动气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状态,正是后世书家难以企及的境界。
在明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文人卖字鬻画已成风气。文徵明却始终保持着一个传统文人的清高品格。权贵以重金求字,他往往婉拒;邻里乡亲持土产相赠,他却欣然命笔。这种不慕荣利的人格修养,反映在书法上便是一种含蓄内敛、不事张扬的美学特质。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