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号二马头陀)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河南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
书法秘笈主编
王铎《琅华馆帖》
本文原发表于《书法导报》第12期(2025年3月21日)
临池问道:王铎《琅华馆帖》临创手记
作者:冯华(二马头陀)
初见王铎《琅华馆帖》,即被它峥嵘活泼的气息所打动。作为明清鼎革之际书法变革的代表作之一,王铎这部《琅华馆帖》不仅承载着晋唐法度的余韵,更涌动着挣脱程式的生命力。
对这部经典的临摹实践,让我在笔墨方寸间触摸到传统与创新交织的辩证逻辑。
笔法:古法的当代诠释
王铎书法的精妙,在于将锋毫的运动转化为可视的节奏。其用笔常于侧锋切入后迅疾调至中锋,如同江河在峡谷间收放,既有破壁之势,又存中正之骨。这种矛盾统一的笔法,要求临习者同时具备精准的控制力与即兴的爆发力——执笔需松紧有度,行笔时腕部如太极推手般回旋,方能在转折处呈现“折钗股”的弹性张力。
墨法的运用更似一场精心设计的实验。原帖中墨色从浓焦到枯淡的渐变,实则是水分、速度与纸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反复实践,我逐渐理解笔腹蓄墨量的精微控制:墨饱时需疾行以避臃肿,墨枯时可缓进以求苍劲。这种对物质材料特性的尊重,让书法超越了单纯的线条艺术,成为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记录。
章法:空间的动态重构
不同于程式化的传统布局,王铎创造出充满张力的空间诗学。他擅以字组为单元制造视觉冲突,通过单字的夸张变形打破均衡,又在整体上以倾斜的轴线维系平衡。临摹时发现,这种“失衡中的平衡”需要特殊的身体参与——书写小幅作品时,需要气息统摄下腕、肘、臂的高度协同配合;书写大幅作品时,需以腰为轴心带动全身运动,使笔势的起伏与人体的呼吸同频共振。
轴线系统的复杂性尤具启示。作品中看似随意的字势摇摆,实则暗含严谨的几何关系。为破解其空间密码,我将字迹投影放大后测绘轴线轨迹,发现其偏移角度多在10-15度之间,这种“临界倾斜”既能制造动感,又避免了视觉的失控。这种对空间秩序的颠覆与重建,恰似现代建筑中解构主义的先声。
转化:传统的创造性激活
从临摹到创作的本质,是对艺术基因的解码与重组。在实践中,我尝试将王铎的笔墨语言进行当代转译:保留其方折劲健的笔意,但强化流畅衔接的时间性;承袭其错落的空间意识,却通过压缩行距增强视觉密度;适当控制其野道的部分,试图将其纳入传统书卷气的范畴。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移植,而是将古典美学原则注入新的表达语境。
最深刻的启示来自他对传统的态度。王铎“师古而不泥古”的智慧,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当以古典笔法书写当代文本时,那些充满矛盾的笔触竟与现代社会的情感结构产生共振——枯润交替的墨迹暗喻着文明的传承与断裂,动荡的字势呼应着时代的焦虑与渴望。这印证了书法作为文化载体的永恒生命力:真正的传统从未静止,它始终在重释中焕发新生。
悟道:在时空的裂缝中对话
王铎的实践提醒我们:传统不是供奉在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历史长河中的活水。当代书家的使命,不在于复现往昔的光辉,而是以今天的视角重新诠释那些永恒的艺术命题——关于秩序与自由、继承与突破、个体与文脉的永恒辩证。
当笔锋再次触纸时,我听见两种力量在博弈:一种是碑帖中沉淀的集体记忆,另一种是当下生命体验的强烈冲动;而书法的当代价值,或许正诞生于这两种力量的交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