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开始以后,国民党开始抢占大城市和交通线,并向我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并且逐步形成六大交战区,分别是东北 西北 华东 山西 中原 华北,其中华北区域代表的就是晋察冀野战军,从1946到1947年的战绩来看,晋察冀野战军无疑是六个战区中战绩最差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晋察冀军区在抗战胜利以后,过早的裁撤野战部队,导致在和国民党阵地战的时候,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导致晋察冀先是集宁大同失利,接着又丢失了华北重镇张家口,一时之间,晋察冀野战军陷入了低估。
与此同时,与晋察冀野战军截然相反的是国民党傅作义的崛起,怎么说那,傅作义在国民党中,就好像一个潜伏的猛虎,他是一直想有自己的地盘,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崛起的机会,在抗战初期,日军进攻太原,是他主动承担起了防守太原的机会,等到他的实力被蒋介石看见以后,又迅速的脱离阎锡山,选择直接归属国民政府指挥,自成一派,成了十二战区司令长官,等于是和老长官阎锡山平起平坐了,等到抗战胜利以后,傅作义以及是有着十万大军,坐拥绥远的一方豪杰了,同时他对战争的局势比较敏锐,当我军围攻大同以后,他清楚的意识到,如果大同失陷,他必然直接对抗我军,所以他出兵了,还是机动迅速的快速出击,之后又是为了抢占张家口而主动出击,至此,傅作义在一年的时间内快速崛起。
傅作义
随着战争的发展,晋察冀也知道了野战部队的重要性,随后,朱德总司令也来到了晋察冀整军,并组建了专门为野战准备的“杨罗耿”兵团,其中杨得志是百战名将,罗瑞卿管政治工作,参谋长耿飙负责出谋划策,另外,三杨中的杨成武还担任第二政委,一时之间,晋察冀把最能打的将领都集中在这个兵团中,而他们也是主动出击,凭借着清风店和石家庄两仗,把战场的局势转变了过来,打垮了孙连仲的第十一战区,这也意味这中央军在华北丧失了主动权,这就该傅作义的察绥军上场了。
蒋介石方面也开始意识到,华北可能要由傅作义当主角了,于是他取消了原来的张垣绥靖公署和保定绥靖公署,两个公署合编为华北剿总,由傅作义担任华北五省的军政长官,就连老长官阎锡山都在傅作义的名义指挥之下,老蒋想的是,毕竟傅作义和我军对战连赢两仗,同时傅还研究过我军的战法,对我军比较熟悉,只要给他足够的枪炮,他是会扛起华北的局面的。
杨得志上将
在老蒋的激励之下,傅作义决定向我军主动出击,妄图把我军赶出河北,从华北的地形来看,河北绝对是华北的主要核心,而退守保定以南的 晋察冀野战军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在晋察冀的一次开会中,一众干部就说,要让傅作义进了河北,还有我们的生存之地吗?,所以这就引出了傅家军和晋察冀野战军在河北的大战。
其实很多人对这一段历史比较模糊,认为傅作义当上华北剿总以后,就已经是1948年了,接下来就是等东野入关,然后就是平津大战了,在石家庄战役结束以后,傅作义把手下的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即李文的第34集团军组成的平汉兵团,傅系各军为平绥兵团,侯镜如指挥第92军(中央军)、62军(纯粤军)为津浦兵团,三个兵团起头寻找我军决战,而我军也想抢占先机,于是晋察冀野战军,现在叫华北野战军,就沿平津保地带铁路线,几个纵队一起破坏铁路,想的来一场破袭战,要是傅作义出来了,正好可以歼敌一路。
晋察冀高层
但事实总是与想的不一样,尤其是傅作义擅长的奇袭战法,华北诸将一时之间也没有克制他的好办法,这一次还是这一招,傅作义调集94、16、暂3军、骑12旅这几支能打善冲的部队,直接对准正在定型破坏铁路的华北四纵进行突袭,面对敌军装备和人数上的优势,四纵不敌,开始边打边撤,后直接撤退到满城,但傅作义还是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了满城,这也就是战史中比较隐晦的一场战斗,也称为满城奔袭战,在这一战中,华北四纵伤亡惨重,预计损伤已经过万,虽然在军史中没有明说,可此战过后,四纵就直接去后方打游击去了,一个主力纵队去打游击,情况只有伤亡过大这一种情况。
这还不算完,这只是一场小仗,而傅作义的下一步计划就是进攻石家庄,再次攻占石家庄,与政治和战略上的影响都非常重要,傅作义应该是这样想的,之前孙连仲丢了石家庄,这次他再给夺回来,不是就代表着他的部队比中央军强!他打的是这一手如意算盘,并且计划成功以后,他可以接着向老蒋要更多的枪炮。
电视剧大决战中的镜头
傅作义变招以后,我军也开始变招,那就是利用我军的围点打援的老办法,吸引傅作义北上救援,用这个办法去破傅作义的招,于是我华北野战军的操作是,先用一个旅佯攻保定,可这个办法效果不高,接着华北三纵又接着出动,他们猛攻华北重镇涞水,这次是真打,而且三纵的司令员是郑维山,这可是聂总三次要求留在晋察冀的猛将。
华北野战军总部这边,为了配合郑维山进攻涞水,调出一纵在东南高碑店一带阻击敌军,让二纵在塘湖地区阻击傅作义集团北上救援,这时候,傅作义已收到涞水城岌岌可危的情报,所以他一面命令几个军继续向石家庄进发,一面让战斗力最强的35军的1个师,即称为虎头师的32师前去涞水增援,不过这也是打了折扣的,32师还是留下了一个团保卫军部,所以说支援涞水的部队只有两个团,即94团和96团,一起去解围涞水,同时35军军长鲁英麟和32师师长李铭鼎都在这次行动当中。
电视剧大决战中的画面
就在三纵开打涞水以后,三十二师的两个团趁着天刚蒙蒙亮,迅速出击,一直行进到涞水的后方,也就是西义安、庄町地区,并且还击垮了我军留守的一个营,出现如此情况,三纵司令员郑维山大怒,他没有想到傅作义的部队竟敢孤军深入,占领了庄町,这样我军就有可能腹背受敌,同时国民党方面,35军军长鲁英麟认为,贸然进入庄町有被包围的风险,不如先拒马河东岸,这样即使我军大部队到来,也可以和我军隔河对抗,但94团长段吉祥认为问题不大,这个团长是察绥军中的少壮派,也在抗战时期战功赫赫,同时师长李铭鼎也同意,所以庄町这个地方也就成了我军和35军激战最惨烈的一个地方。
等郑维山率领三纵主力围过来了以后,庄内的两个团不仅不害怕,还表现出兴奋的样子,于是双方正式开打,我们攻,敌军防守,一开始打的有来有往,可随着战争的白热化,使得我军开始进攻艰难,主要是庄内的两个团多是从抗战中滚过来的,实战经验丰富,常常在射击死角与我军对抗,这让我军一时之间没有办法,再就是敌人的重机枪特别厉害,我军一个排冲上去,没过半个小时就被敌人的重机枪打的所剩无几,这就让郑维山红了眼,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集中所有的迫击炮,对准庄内一阵猛轰,誓要把敌人打的晕头转向。
郑维山将军
效果也是显著的,敌人遭受轮番轰击以后,防守的阵脚开始出现松动,敌军两个团死伤大半,不仅如此,就连敌师长李铭鼎也阵亡了,就在敌人的援军忽然来了,32师的95团,来了两个营,他们一路猛冲,庄内的敌人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股猛劲,和接应的敌军合并,从庄内突围了出来,就在涞水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傅作义以为找到了我军的主力,所以他开始调兵遣将,让骑兵第四师立马驰援,101师从定兴过来增援。
到底是骑兵,傅家军骑兵第四师快速的赶到了涞水附近,他们打算夹攻我军,可就是这一段,被杜撰成了集中两个团的机枪,把敌人的骑兵师打的狼狈不堪,别的不说,当时华北野战军哪来的这这么多的机枪,而真实情况则是,我军的负责阻击的一个营,被敌人的快速骑兵赶到了沟槽下面,然后敌军开始猛扔手榴弹,我军损失不小,这时候,郑维山率领主力赶了过来,这才稳住了阵脚,而面对这种情况,一向说真话的郑维山也没有藏着掖着,在回忆录中直接实事求是的说:“是勉强打退了敌人”。有一说一,这是郑维山回忆录中的一大特点。
晚年郑维山
另外,从敌我两军的角度来说,都宣称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者,这该怎么评价?从我军的角度来看,这一战挫了35军的锐气,打破了他们傲气,这为以后的作战树立了信心,从傅作义的角度来看,这一战他也是有些战绩,先是打垮四纵,接着和我军血战,以两个师的兵力就拖住了我军好几个纵队,让他了解到我军的战斗力,在战略上,傅作义当时还占据着华北的诸多大城市和交通线,这种情况和早期的东北战场比较相似,可华北野战军的远程奔袭能力是远远不如东北野战军的,所以还是傅作义占据上风,虽然华北在整军以后,战争的局势有所转换,但从整体来说还是没有和傅作义做到五五开,而又在前期占了便宜,自然要宣传一下自己。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35军军长鲁英麟,在突围以后自杀身亡了,傅作义是这样说的,这从他发给老蒋的电报中,就能看得出来。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傅作义说鲁英麟自杀是因为好胜心太强,这就不知道真假了。
图片来自网络(含搜索)探究真实历史 宣传正能量 无不良之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