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夏末秋初,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时刻,敌军突然对我方阵地发动空袭,炸弹顿时如雨点般纷扬落下,当时担任代理师长的王扶之所在的山洞被炸坍塌,王夫之生死不明,彭老总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打电话给当时的39军军长吴信泉,下令务必想尽一切办法将王扶之抢救出来,而在被困30多个小时后,王扶之奇迹生还,他的救命恩人竟是两只苍蝇,这位被彭老总如此重视的王扶之是谁?为什么他的救命恩人会是两只苍蝇呢?
王扶之是新中国最后一批开国少将,1923年出生于陕西省一个贫农家庭,五岁丧母,全靠父亲的拉扯才平安长大,1935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年仅12岁的王扶之谎报年龄称自己已经17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26军,并在那年加入我党,在那之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抗日战争时期,王扶之所在的部队英勇善战,他曾担任队伍的测绘股长、师司令部通信股长,跟随其所在的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包括平型关战役在内的多个重大战役,其所在的部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先后开辟了包括晋东北与豫皖苏等重要抗日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王扶之担任第四野战军39军343团团长,随其所在的部队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南三大战区,还曾征途万余公里,战胜了零下40余度的东北奇寒和零上30几度的江南酷暑,从东北松花江一直打到祖国南疆镇南关,在战斗中,王扶之曾多次立功受奖,在姜家店破击、攻克锦州、平津战役之攻克天津的战斗中,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在攻克锦州和攻克天津担任主攻团副团长、团长。
新中国成立后自愿加入抗美援朝人民志愿军,作为副师长的王扶之不过29岁,1952年夏末秋初,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阶段,王扶之坚守在临津江以东阵地,他所在的部队作战英勇顽强,敌军多次强攻不下,最后为夺取阵地,在1952年8月2日突然发动飞机轰炸,当时已担任该师代理师长的王扶之正与参谋们在一处山洞中研究分析战况,突然听到了敌军飞机来袭的声音,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炸弹如下雨般纷扬落下,在一阵阵嘈杂的轰鸣中,一枚炸弹落在王扶之身边。
他和参谋、记者们所在的山洞被炸弹击中坍塌,其中四人当场牺牲,包括王扶之在内的其他人都失去了知觉,陷入昏迷之中,炸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气流把王扶之一下子推到了坑道尽头。
等他醒来时头晕耳鸣身体好像被千斤重担压着,痛苦不堪,他强作精神后发现除了他以外,还有另外两位幸存者活着,但大家都被碎石压着,埋在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坍塌山洞中。
他们三个幸存者互相挣扎扶持着,花了数个小时才从碎石土块中艰难爬出,来不及高兴,便不得不直面更大的生存困难,为了向外界求救王扶之他们在黑暗中四处摸索,找到了一些水桶、脸盆、饭盒等可以敲击发声的器物,但因为山洞坍塌严重,这些器物产生的声响只回荡在洞内,无论王扶之如何用力击打,都没能将这求救的信息传达到外面,洞里面没有储备下任何食物和水。
随着时间流逝,空气也变得越来越稀薄,处在黑暗中的王扶之等人有伤在身,又累又饿又渴呼吸十分困难,生理与心理都达到了承受的顶峰,他们不可避免地心生恐惧与绝望,但身为战士,谁都不希望自己会以这样不算光荣的方式死在漆黑的角落里,他们在此情况下仍未放弃希望,坚持敲击着希望能被外面的人听到。
与此同时,外面的人也在竭尽全力地寻找着他们,在得知王扶之等人被埋进山洞中的消息后,志愿军总部立刻下令全力营救,当时洞外预备营救的战士们无法知道王扶之等人准确的情况,负责挖掘的指挥员反复告诫,要他们时刻注意观察洞内存在生命的征兆。
彭老总得知这一消息后,还亲自打电话给当时39军军长吴信泉,说要想尽一切办法将王扶之他们抢救出来,万一牺牲了也要将他们带回国内,因为爆炸堆起了碎石土块实在太多,造成了挖掘困难,大家挖了整整一天后,什么也没挖出来,参与挖掘的战士们不免有些心灰意冷,担心王扶之他们已经不幸遇难。
吴信泉军长特别难过,甚至在当时已经做好了向上级报告王扶之等人已经牺牲的准备,挖掘现场的气氛十分沉重,就在这时,一位工兵连长跑过来报告,还激动的大喊说王扶之他们还有救,原来这位工兵连长在挖掘时看到有两只苍蝇从坍塌的废墟间飞了出来,既然苍蝇能活着,还能飞出来,那么就说明洞里还有空气,既然还有空气,那么被埋在洞里的人还活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这番分析极大地激励了当时参与挖掘的战士们,他们不由精神一振,重新燃起希望,继续在废墟中奋力挖掘,在挖掘了38个小时之后,终于在挖开的山洞中看到了活着的王扶之三人,战友生死重逢,顿时紧紧拥抱在一起,激动得热泪纵横,王扶之这才知道自己与另外两位幸存者已经被活埋了两天,好在他们三人的伤势没有太过严重。
王扶之在被营救后好好静养了一段时间,不久后慢慢的恢复了健康,期间在队友的诉说下知晓了那位工兵连长以及自己因为两只苍蝇才得救的事,后来在回忆此事时,王夫之还曾感叹的说,要不是洞中两只苍蝇飞出,我这条小命早完了,可惜的是我没记住那位工兵连长的姓名,至今仍未找到他。
每一位常年游离在外的游子都渴望回到故乡,离开朝鲜战场后到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王扶之请假回家,当时他是想回家乡看望自己多年未见的老父亲,王扶之好多好多年没有见过父亲了,当他决定去参军时,就已经做好了与家人永别的心理准备,虽然万般不舍但仍然毅然决然的进入军队离开了家,之后随部队走南闯北,无法与家里人保持联系,王扶之连自己的父亲是否还在人世都不清楚。
王扶之现在的职务级别本可以配有车与司机,但他认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私事,于是婉拒了这些,买了不少东西,只带着一个警卫员就迫不及待的去往延安,从延安再到王扶之的老家,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而且县城到乡下没有通车,提着许多东西又很不方便,王扶之仍然坚持要步行走回去。
在走了一段时间后,他看到了一位骑毛驴的老大爷,老大爷看王扶之身穿军装,带了很多东西在土路上走着,便主动停车询问王扶之,这是要去哪里,得知了地址。然后老大爷爽快地提出要捎他们过去,王夫之很是感动,接受了对方的好意,他坐上车后与老人家闲聊,这些年农村的变化,后来说起自己是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到这里来是想探望一下多年未见的父亲,还讲了些过往在战场上的经历。
老大爷听后十分感慨,告诉王扶之说自己也有儿子,12岁的时候偷偷跑出去参军,直到现在也没有回来,他甚至不清楚儿子是生是死,王扶之听到这儿心中一动,老人家说的情况几乎跟自己完全一样,他听完之后激动地发现,这个老人家竟然就是自己的老父亲,多年未见的父子两人相认后喜极而泣,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当年离家时,王夫之还是12岁的懵懂少年,归来时却已是师长的国家栋梁。
在55年授衔时王扶之还只是开国大校,但他在1964年时已经晋升为了少将军衔,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最后一批开国少将,在那样的年代,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和王扶之少将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我们新中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把自己最好的岁月奉献给了祖国每一位,像王夫之这样可以活下来的有志之士,都是幸运的,他们顽强不屈,英勇无畏,哪怕身在绝境中也不曾放弃希望,只要有一线生机,都会牢牢把握,他们比任何人都懂得珍惜生命,也比任何人都懂得感恩。
此后,王扶之将军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遭遇,不仅将那两只苍蝇视为救命恩人,此后一辈子都不再伤害苍蝇,还要求家里人也不能打苍蝇,也算是对当年那位细心相助的工兵连长的感激,开国将帅日渐凋零,截至2020年12月,再次开国将帅仅剩六人,王夫之是其中之一,这些英雄值得我们终生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