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22日,彭老总以八路军总部的名义,向中央军委上报了发起正太路破袭战的《战役预备命令》。



此时,距离八路军在正太路破袭日军铁路、交通枢纽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当然后来的结果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即原本动用22个团规模的正太路破袭战,最后演变成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不过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历史细节就是,八路军百多个团在华北打得如火如荼,而临近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却丝毫没有受影响。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在“百团大战”的影响下,确实曾有想过过要参与。

而拍板决定这一切的则是时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的朱瑞。

朱瑞对我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历年来的工作是持肯定态度的,对形势的分析也非常乐观,特别是当时山东根据地已经争取到了山东人口的50%,活动区域拓展到了60%。



时任115师代师长的陈光也赞同朱瑞的观点,提出了集结兵力建立正规的主力兵团,要同敌人展开规模性的“运动游击战”。

时任115师政委的罗荣桓则不赞同此意见:

“在敌、我、顽的三角斗争中,我党力量尚处于劣势,必须坚持长期的分散的游击战。”

这样的分歧是建立在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还没形成党政军统一领导之下。

从1939年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后,始终与当地发展起来的山东纵队没有形成统一指挥,双方在战略上也有分歧。

1940年6月,徐向前奉调回延安参加七大,后来也未再返回山东,当时中央要求,八路军115师师部应该与山东纵队以及山东分局汇合,但因未明确双方隶属,所以双方都要求对方与自己汇合。

当时、罗荣桓率领115师是在中央指示下向鲁南发展,本来这在战略上是积极开拓的一面,但当时以朱瑞为首的山东分局则要求罗荣桓率部北上,与分局会合。



罗荣桓一再陈述理由,但朱瑞始终不听,据罗东进回忆:

“严格说来,北上是收缩退却。如果我们全部北上了,东北军将完全占领鲁南山区,我们将被压缩到沂蒙山区,实际上那是为东北军让路。失掉了鲁南,将来南下就没有出口,对陇海路南和湖西地区的联系也都不利。我们坚持鲁南,开辟滨海地区,打开甲子山区,都是为了配合坚持和发展沂蒙山区。如果不这样,沂蒙山区就会处于内外夹击的形势。……如果没有鲁南、滨海两个外围地区的坚持,沂蒙根本坚持不住。事后看,坚持鲁南的意义更为明显。”

不过,罗荣桓为了团结考虑,还是做出了北上的决定,并在鲁南留足了部队。

山东分局、山东纵队以及115师之间的分歧,也是中央与八路军总部就山东安排分歧的一个集中体现。

1938年11月,毛主席曾致电八路军总部,要求陈光、罗荣桓率领115师师部以及陈光旅主力两个团入山东,淮北地区。

当时,先期出发115师686团在挺进湖西后,发展十分迅猛,很快就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引起了国民党军的敌视与怀疑。

彭老总担心115师入鲁的行动再引起国民党当局的嫉恨,命令115师师部及686团暂缓入鲁。



陈光、罗荣桓在抵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驻地以后,停留了一段时间。直至1939年1月13日以后,毛主席才再度电示八路军总部,要求115师不要磨蹭,迅速入鲁。

115师本来按照中央指示入鲁,并在鲁南打开局面,但是并未按照先期计划的那样与山东纵队形成合力。

八路军总部以及北方局认为,罗荣桓、陈光不足以在军事、政治上形成决策中心,并于1939年5月调去徐向前、朱瑞(时任北方局组织部部长),并成立了八路军第一纵队,两人分任司令员、政委。下辖115师师部、教导大队、第三四三旅以及山东与苏北地区地方武装整编。

1939年10月,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并保留了山东纵队番号。

可徐向前在山东停留的时间太短,所以八路军第一纵队的番号后来基本上名存实亡,于1941年1月正式取消。这么一来,朱瑞就以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分局书记,成为山东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

等于说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领导,还是按照八路军总部(即集总)给出的方案成型了。

1940年7月以后,八路军总部决定发起正太路破袭战,后来逐渐扩大为百团大战,朱瑞也于同期在青驼寺召开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临时参议会、总动员委员会、工、农、青、妇、文化界代表大会及山东各界救国联合总会成立大会的联合大会。

1940年9月8日,朱瑞还致电中央以及115师建议:

“对外对统战均以一纵及徐朱名义出现,过去均如此。”

为了解决同115师的分歧,朱瑞决定参加115师在费县桃峪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并在会前致电中央:

“统一山东党政军民领导之具体事项待会后再定。”



1940年9月、10月间,115师在费县桃峪召开的为时3周的115师高级干部会议。各旅、各支队、直属队都出席了此次会议。

罗荣桓在会上作了报告,承认了工作上存在严重不足,山东分局也对115师部分干部枪杀俘虏的“南大顶事件”为例对115师作了严厉的指责。

1940年10月14日,罗荣桓因在会上受到批评,遂以个人名义致电集并转中央,完全接受集总对一一五师工作的批评,建议由徐向前、朱瑞兼任一一五师的师长和政委,要求将他调离山东去学习。

朱瑞给中央以及集总的电文措辞更严厉:

“陈、罗最好给予休养。”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已经很明朗了。

党中央毛主席虽然身在延安,但他洞若观火,对抗战局势的把控一直很清晰。

毛主席后来虽然肯定了百团大战的成绩,但百团大战后来发展的规模来看,显然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计。特别是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个别地区抗日军民热情高涨,越打越过瘾,越打战果越大,一时半会停不下来。

毛主席显然已经意识到,百团大战规模越打越大,很容易暴露家底,引起敌人忌惮,刺激敌伪顽合作同八路军敌对。

在这件事情上,罗荣桓的想法反而与毛主席一致。

罗荣桓不赞同山东抗日根据地参与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在于他对局势分析很透彻,表面上看,山东的党政军工作过去一直做得很不错,但相对于敌伪顽而言,还处于弱势,不应该大张旗鼓暴露实力。



1940年10月,在罗荣桓提出调离山东的请求后,彭老总也有意调离罗荣桓。

只是党中央毛主席等领导人不同意罗荣桓离开山东,还勉励罗荣桓:

“115师有极大的成绩。你们的总路线是正确的。你们均应继续安心工作,目前没有可能提出学习问题。”

也由于信息差的缘故,罗荣桓在收到中央电文的同时,还收到了集总的批评电文。

更重要的是,对桃峪会议上所暴露出来的分歧,中央与集总也没有彻底与之解决。

1941年3月10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以陈光为主的115师军政委员会,彭老总当时看出毛主席想换将,还提出以滕代远来接替。

毛主席并没有同意,而是采取柔和的折中态度,要朱瑞主持党的组织工作,罗荣桓主持军事工作,黎玉主持政府工作,陈光负责财委会工作。

当时的山东根据地,形成了朱瑞、罗荣桓为主的双领导制。

不过,朱老总确实忽略了一个关键点,罗荣桓一个政工干部出身,还擅长军事。

1941年底,沂蒙山反扫荡战役期间,罗荣桓指挥115师师部外加一个营的兵力从留田顺利突围,期间未损失一兵一卒,这次突围也成为罗荣桓著名的“翻边战术”的集中体现。



1942年春,刘少奇在返回延安途中,接到中央指示去山东指导工作,并召集了山东分局、115师和山纵的领导人一同开会。

在会议期间,刘少奇多次与罗荣桓促膝长谈,终于意识到了一点,即罗荣桓在战略问题上的看法以及对局势的分析很有一套

中央在接到刘少奇电文后,终于下定了决心调朱瑞赴延安。

刘少奇回延安后,还对毛主席说,调罗荣桓去山东是个正确的选择,但同时指出他的资历在四个分局委员中排倒数第二,独撑山东局面十分艰难。

从1943年3月起,罗荣桓出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从此开始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极大的扭转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被动的局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