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景深显微镜下拍摄的霉变纸张表面的微生物
文物害虫小圆皮蠹成虫
文物虫害调查
在各类馆藏文物中,书画、漆器、皮革、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很容易受到保存环境中光线、温度、湿度等物理因素的影响,加之害虫和微生物极易导致文物发生生物劣化,令文物保护工作者很是困扰。
在重庆,这种情况更是严重。云雾缭绕、湿润多雨的环境为昆虫和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传统的熏蒸剂如环氧乙烷,对人体健康及环境会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对馆藏文物虫霉病害开展安全有效的防治,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简称“三峡博物馆”)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文物防虫防霉的方法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2019年获批国家文物局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重点科研基地,为馆藏文物虫霉病害防治提供从精准诊断到有效防治的全链条解决方案。目前,项目系列成果已服务全国60多家文博机构,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
摸清文物病虫害家底
其实,自古以来,书画等文物长虫、霉变的问题一直存在,陆游在他的《曝旧画》中就曾写道——“百年手泽存无几,虫蠹尘侵秖涕横”,百年来祖先的手迹已所剩无几,这些画作被虫蛀尘侵,令人不禁泪流满面。
如今,很多文物被小心翼翼珍藏进了专业博物馆,但文物病害仍然无法完全避免,一些多年未动的文物打开库房后再看,要么布满虫洞,要么霉变得都打不开了,可文博行业从事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的专业人员却很匮乏。
为缓解这一难题,三峡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专业外,招聘生物相关专业博士3人、硕士4人,率先组建了全国唯一一支专门从事馆藏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研究的团队,这里的工作人员既懂文物,又懂生物,是一支复合型研究团队。比如,这其中就有农药学的人才,他们把研究虫的工作从农田搬到了博物馆。
霉变和虫害的致病因子都来源于环境中,想保护好文物,首先要弄清楚哪些虫子和霉菌在危害文物。
通过对虫蛀、霉变文物进行观察总结,研究团队建立了我国唯一的文物生物病害菌种库、虫种库,两个库涵盖真菌182种、害虫8种,以及病害图集图件8000余张,为馆藏文物生物病害快速识别和消杀效果评价提供了研究素材和精准靶标。研究团队还开发了我国首个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实现了对害虫和霉菌的快速在线识别,提高了基层文物保管人员对病害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15秒检测霉菌数量
馆藏文物发现霉变和虫蛀时,情况往往已经十分严重,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带来极大困难,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研发能够在文物生物病害痕量或微量期就能对其进行感知和识别的技术,做到即时感知、见微知著,以控制虫霉病害快速蔓延。两项检测新技术——光纤光谱和ATP生物发光法,解决了文物霉变现场定性难与定量难的问题。
三峡博物馆联合重庆理工大学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针对文物材质的特殊性,利用像头发丝一样细的光纤传感器,通过一束光,就可以实现对霉菌的种类识别;而应用于文物表面丝状真菌定量检测的ATP检测技术,可以在15秒内对文物表面霉菌进行数量检测,实现对文物霉变的快速定量。
病虫害和霉菌种类、数量确定了,该如何给文物“捉虫”和去霉菌?
不同的霉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了快速识别技术,研究团队调配出了不同的防霉剂进行针对性消杀。植物源熏蒸剂配方利用植物精油天然的抗虫抗霉特性,在有效杀灭害虫和霉菌的同时还不伤害文物,既适用于传统湿热多雨、霉变虫害高发的南方地区,也适用于寒冷干燥的西北地区,拓宽了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和适用区域。
研究团队还设计了熏蒸装备“方方”(外接电源,适用于展厅、文物库房等小环境)和“圆圆”(内置高容量电池,适用于展柜等微环境),解决了文物保存环境中生物病害消杀处理难的问题,装备内置空气流动装置,大大提升了熏蒸效率。
总结起来,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研究除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外,还涵盖馆藏文物生物劣化机制研究、数据库建设、熏蒸剂研发、馆藏文物熏蒸技术与装备研发等,从微观到宏观、从基础到应用,点面结合、防治并举,在解决文物虫霉病害防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求防治技术的原创性突破。
近年来,三峡博物馆主持行业标准制定1项,参与行业标准修订5项,致力于构建我国馆藏文物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系列成果已为全国诸多文博机构提供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参与两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都老官山汉墓、成都商业街船棺葬等重大项目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效果显著。
(作者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
(本文图片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提供)
2025年3月31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给文物“捉虫”去霉,我们有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