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武侠情结里,侠客腰间必定悬着三尺青锋。从春秋时期吴越相争的铸剑传奇,到三国名将的随身佩剑,这些寒光凛冽的利器早已超越兵器范畴,成为流淌在华夏血脉里的文化符号。
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五百年仍能划破二十层宣纸,剑身菱形暗格纹如星河流转。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春秋铸剑大师欧冶子的锻炉中,曾同时淬炼出湛卢、纯钧、鱼肠等传世名剑。吴王阖闾的藏剑阁里,甚至藏着三千柄盘郢、鱼肠宝剑,每柄都价值连城。
时光流转到现代,一位河北小伙曾在美国纽约某拍卖会上,被一柄青铜古剑摄住心神,图录上写着“赵子龙佩剑”。小伙心说这可是三国名将赵云,可看造型也不像啊。
细看资料才发现,原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宝剑,据说传到三国时期被赵子龙佩戴过,古代郴州地区(桂阳郡)有过流传纪录。可谓是源远流长。
他果断掏出20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140万人民币,拍下来就马上带回国。
"各位请退后三米!"节目录制现场,小伙像护着易碎品般展开锦盒。主持人刚想伸手触碰,就被他拦住:"劳驾戴手套。"
盒中青铜剑寒光乍现,剑柄同心圆纹饰如同涟漪荡漾,八个双钩篆字在镜头下若隐若现。
现场专家接过放大镜的手微微颤抖,金属表面结晶的锈色,分明是千年氧化的印记。当看清"越王越王者旨於睗"铭文时,老教授猛地抬头:"小伙子,你上当了!"
这句话让全场空气凝固,却见专家眼中笑意明显:"这不是赵云佩剑,所谓流传纪录是假的!"
专家斩钉截铁的结论,让河北小伙的脸色瞬间苍白。专家扶了扶眼镜话锋一转,将剑身倾斜45度对准镜头:"三国时期冶铁技术已然成熟,名将佩剑多为百炼钢锻造。而此剑是青铜材质,且铭文并非汉隶..."
话音未落,剑格处八个鸟形篆文突然在特写镜头中显露真容,宛如一群展翅欲飞的金乌。
"是越王剑,你赚大了!"专家声调陡然升高,指尖划过剑脊上神秘的纹路:"这是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特有的鸟篆文,铭文写着'越王者旨於睗',乃越王勾践之子鼫与的佩剑!"
现场顿时哗然。主持人快步上前追问:"越王勾践我们都知道,这位鼫与是何方神圣?"大屏幕适时亮起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另一柄"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影像。
"1995年,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在香港古玩街慧眼识宝,花费136万港元买下。"随着专家的讲述,一段国宝回家的往事徐徐展开。
当年那柄流落香江的越王剑,经检测铜锡配比精准至16%-18%,刃部硬度堪比现代高碳钢,复合铸造工艺领先西方近2000年。而此刻节目现场的这柄剑,连结晶氧化层都与馆藏真品如出一辙。
当专家报出估价"至少500万元"时,观众席爆发出海浪般的惊叹。主持人最后以一句玩笑话收尾:“听说国外拍卖会上也偶有赝品,你这把剑嘛说不定也有那么点悬念呢?”
小伙子听后,坚定地摇了摇头,表示绝无可能。
专家也在一旁附和道:“依我看,这把剑确为春秋时期的真品无疑,但话说回来,这样的文物最好还是安置在博物馆中,那样才更为安全稳妥。”
小伙子闻言,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再多说什么,态度很明显。随后便带着他的宝剑,从容不迫地离开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