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左二陆尊老师。

原标题:我的收藏我的梦

收藏是一个从遥远开始的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母亲是扬中县玉雕厂的玉雕技工,我从小在玉雕厂的岫玉堆上顽皮嬉戏,见到五颜六色的翡翠、白玉、黄玉、玛瑙、水晶碎片,总是用透明玻璃瓶装上,再放进水,对着阳光,那种炫目的情景,以至于五十年后也清晰可见。


六岁那年,搬家到三茅港西南路12号的扬中县文化馆老楼,那是当年扬中少有的二层小楼,砖木结构,楼后有一个天井,一棵芭蕉树,一口老井。继父宗能述是扬中图书馆的馆员 (现年95岁,文体局离休干部)。我家里人口多,馆里就将一楼堆放木箱的库房顺了顺,搁了张小床。木箱上贴了盖有县革委会红章的封条。至此,开始了我梦幻般的少年时光。木箱里面装了什么,大人不告诉我,只是特别关照:封条不好撕,撕了公安局抓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箱子中物品的神秘感有增无减,几乎同步于少年到青春期的幻想。终于有一天放学后发现,木箱被老鼠咬了个洞,露出了彩色的弥勒的头,才知道木箱里面装的是“破四旧”没收的地主老财和寺庙的古董等物。


八十年代初,新的文化馆搬到了江洲西路,木箱封条撕掉,在工作人员监督下,现场撬开,这才彻底看清里面的东西:大地主杜三家的花瓶、十来个铜质发黑的蜡烛台、紫砂壶、紫砂笔筒、瓷器碗盆、砚台、铁质的普济庵的磬、字画、古书。当年最感兴趣的还是铁质大刀、长矛、枪、鬼子的刺刀等。


那时,杨际璜、奚贞根、孔宪良、刘天蔚、仓道洲、季成富、李山泉、严升富、徐复兴、施荣本、朱秀清、赵守俭、高云书、聂刚直、梅仁寿、沙启闾、胡淑云、叶锦春、高礼怀等老师都是文化馆的骨干。印象深刻的是太仓人吴锡安先生,南师大美术系毕业后,六十年代分配到扬中县文化馆,因为有海外关系,文革中深受迫害。他宿舍在我家二楼。每天放学回家,总看他伏案创作,他将窗玻璃画上了彩色金鱼,更喜欢到他宿舍,看他收集的邮票、剪报等等花花纸片。吴锡安先生还是陈履生的启蒙老师,陈履生先生经常来老文化馆,向吴锡安先生和仓道洲先生求教,并常常背个画板,在三茅大港边写生,我就跟在他后面,纯属调皮捣蛋。前年陈馆长还讲:小陆军是三茅街上最皮的一个。后来,陈履生先生艺术成就日升。他后来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同时又是著名的收藏家,他是我心中神一样的偶像。


小学1年级开始流行集邮,那个年代,根本没钱购买新邮票,也就只好到各位老师家翻箱倒柜,寻找信封。至今记得刘天蔚老师的训斥:七岁八岁狗都嫌。想想一转眼都快五十年了,他早已经不在人世了,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集邮是我少年第一个收藏梦,订阅《集邮》杂志,申领扬中县邮电局购买邮票卡,参加扬中集邮展览。文革语录票、黄山系列、金鱼系列、三角和平鸽、伟人系列、民国票、清代龙票、各种小型张、小本票等,竟然也收集了十几本集邮册。集邮占用了我整个业余时间和零花钱。

集邮的同时,有件事情的发生,是我收藏钱币的缘由。某日,见老文化馆食堂门口,几位老师围着议论,从库房翻出两麻袋国民党纸币,没法处理,又不适合流入社会,决定中午烧饭用掉,看着成捆的花花绿绿民国纸币扔进灶堂,我心中甚是不忍。因为集邮,收藏意识还是较强,苦苦哀求烧饭师傅将钱留我,他说领导关照要全部烧了,也只能将散落地上的几十张收集起来。因为收集了这些民国纸币,后来在新华书店看到钱币鉴赏的书籍,就照图比对,发现有几张还是小有价值,金圆券完全没什么收藏意义。扬中国土公园有次举办展览,是扬中籍钱币收藏家孙国宝先生的钱币展,大开眼界,痴迷了一段时间,终因扬中钱币货源稀少,仅仅收藏一部分古代普通版本铜币、银币和第2、3、4套人民币和错版人民币。钱币的收藏终究没有什么成就。


老文化馆虽是弹丸之地,却是扬中的文化中心。放学回家,听到的是孔宪良老师讲笑话、沙荣盛同志评论时事政治、施荣本老师拉拉二胡、记不得名字的老师练习扬州评话、李山泉老师写着飘逸的书法、严升富老师一丝不苟的画油画、仓道洲老师堪称一绝的新魏体创作。起初也跟老师们学过几天二胡,终因五音不全作罢。季成富老师白天下乡拍摄照片,晚上总是自己在暗房里洗印黑白照片,我总是喜欢进去看着玩,因为全过程要几个小时,中途怕曝光不好开门,可我又没有耐心,季老师总说我:下回再要出去就别进来。当年破四旧没收的大地主杜三(杜楚卿)家的大花瓶,季老师一直用来装相纸和鸡毛掸子,直到去年还保存在他家,因为有感于我收藏了大量扬中老照片,他将花瓶赠予我(这是后话)。仓道洲老师、李山泉老师、严升富老师都是文化馆的美工。我总算对笔墨艺术,小有灵感,跟几位老师后面涂涂画画。严升富老师经常带我去外地看看画展。而走进扬中的艺术家们,更是给闭塞的小岛带来了春风。陈履生老师请来了南艺校长保彬现场作画。吴锡安、陈履生、李绍宗、王中明等老师相继在新文化馆展览厅举办了个人展。扬中籍国际书法大家凌云超先生的回乡之旅,亲眼目睹了他现场题字,亲耳聆听了他对中国书法三千年的阐述,更是印象深刻。极为可惜的是他回印尼不久去世,是国际书坛,更是扬中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研究挖掘 “紫石英号事件”(轰动世界的紫石英号事件,扬中为重要发生地,紫石英号被炮击伤后搁浅在雷公岛旁,64名英军伤兵逃上了雷公岛)、“春江花月夜”与扬中的关联(扬中新编《新坝镇志》《指南村志》也已将“春江花月夜”编写入志。中电大道新建桥梁,在我的提议下,也正式任命为 “芳甸桥”(“芳甸”源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挖掘整理任正非在扬中化工仪表配件厂研制和量产 “标准真空发生器”的故事。整理归类扬中四千四万的万份史料并建成 “扬中四千四万精神陈列馆”(友好村宽心圩火车)。


受原扬中市史志办主任冯鸿鸣之聘,任特约文史顾问,并签署《扬中珍稀文物遗存》共同出版协议,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题写了书名,正在编撰中。2019年,受扬中市委宣传部委派,担任中央电视台10套《中国影像方志·扬中篇》扬中地名记主讲和中央电视台4套《远方的家·长江行》主要嘉宾,推介扬中河豚文化。受扬中民俗研究会会长朱怀林之聘,任协会理事,进行扬中家谱文化研究。受扬中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孔庆璞之聘,任协会理事,进行扬中民间艺术研究及推广。走进扬中外国语小学、秋水轩岛城读书会,讲述“太平洲的故事”;担任《扬中人》杂志特约撰稿,在《扬中人》杂志发表:“扬中成洲建制历史探源”“扬中旅外同乡会历史综述”“扬中江堤建设与防汛抢险”“碑说营房港与德兴洲的变迁”(与倪加辉老师合作)


2020年,扬中博物馆建成,扬中众多领导举荐下,将“扬中文心雕龙艺术馆”搬迁至市博物馆,并被聘为扬中博物馆研究员、文史研究室主任。同时捐献100件重要扬中文史给扬中博物馆,包括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收藏的 《端忠敏公奏稿》原件、水师衙署吊桥巨石、民国结婚证、教育类徽章史料、家谱、扬中名人字画等等。


在扬中博物馆的近两年时间,与博物馆同仁共同努力,勘察了扬中20多座古石桥,并将“中立桥”“兴龙桥”“栏杆桥栏杆、石狮子”运至馆内展出。发现了“普济石碑”“蒋家桥石桥记”“合兴桥桥记”“王三桥碑、盖”等重要文物。整理馆内原有文物,发现了左宗棠立的丰裕营房港5块石碑档案原文。整理发现了大量扬中革命史料,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获省九部门颁发的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称号,与倪加辉研究员取得了扬中首批考古勘察证书,以私人藏品创办了“南湖红色记忆馆”,为八桥利民村创办“八桥利民红色记忆馆”,为油坊鸣凤村创办 “鸣凤村历史文化村史馆”,为油坊乡贤馆补充史料;为三茅街道广宁社区布展 “广宁史话”,为省级文保单位“培根师范”提供布展史料。呼吁新坝政府将永平村“吉庆有余”门楼,移至新坝公园保护、展览。


今天的扬中人在惊讶自豪现代的发展之余,还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往昔无言,岁月悠悠。我们不应让历史尘封,我们自己既不能“身在宝山不知宝”,也不能让我们的珍宝“藏在深闺无人识”。比如说,历史上的扬中大地,曾在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科技、教育、艺术诸方面,有过什么样的灿烂和辉煌?扬中历史曾给扬中人融注了什么样的文明血脉和精神遗存?独特的江岛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历史意义在哪?这里的人民曾有过怎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扬中的阡陌村巷、历史古迹,曾有过多少人文精英在这里出场?革命年代他们在这里曾经演绎过怎样的豪迈和故事?也有过怎样的悲喜和得失?


检视文明之血的流淌,才能孕育新生的未来。我们今天的扬中人,将自己独特的历史珍宝,即使小到老照片、老地契、老物件等,做一番挖掘、搜集、整理、擦拭,然后展现给世人,也展现给自己,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样做了,扬中文化和扬中精神才能逶迤绵延,汪洋万汇。我们才不愧对历史,不愧对古人,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向世人推出“江中明珠”“芳菲河豚岛”“工程电气岛”“太阳岛”等等名片,这对我们今天的发展也是有益的,我们的家珍瑰宝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


这些,由谁来做?显然只有我们自己。我们不做,我们不说,不仅外人不会知道,就连我们自己也会渐渐茫然一片。过去以及扬中博物馆成立以来,我们对扬中历史做过一些挖掘工作,也形成过一定的成果。但是,这是一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事。事实上,现在有关扬中历史文化的许多领域和节点,还有很多空白,等待我们慢慢去挖掘、去展现。即使已经挖掘展现的,也还有创新形式、提升水平的必要。


这就需要扬中人,尤其是扬中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进来,做一番这方面的工作。在弘扬江岛文化,提高扬中知名度,全方位推介扬中,促进扬中经济发展上做出贡献。


最近几年,上上下下文化建设的春风扑面而来,扬中博物馆、陈履生博物馆群、渡江文化园、四千四万陈列馆,以及各乡镇村史馆、党史馆、革命斗争纪念馆建成,挖掘扬中历史文化资源,展现了扬中历史文化魅力。扬中的历史文化是新时代扬中人的心灵之泉。历史文化之血和新时代民族之血相浸润,才会孕育滋养扬中今天的发展,才会使我们的事业如日初升,灼灼其华。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