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不息 志兮四方

李 果

《诗》曰:“蜗蜗者蜀。”《华阳国志》说:“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一丝一缕、锦绣风华,千淘万漉、灿若烟霞。这里,是古蜀,是巴蜀;是益州,是剑南。

这里,是天府— —四川!

这是一片美丽的沃土,得天独厚,物华天宝……大自然钟灵毓秀、涵芳揽翠,造就出一派奇山异水、姹紫嫣红。

这是一方神奇的热土,悠久醇厚、文脉如流……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镌刻下无数千古绝唱、光辉足迹……

从神秘的上古世界踏上征途,从高耸的岷山深处蹒跚举步。

从坛罐山到皮洛,从蒙溪河到营盘山,从宝墩到三星堆,从金沙到战国船棺,甚至巫山人的身影、资阳人的眼眸 ……文明的曙光,犹如闪烁的群星,照亮苍茫的夜空,奏响先民们筚路蓝缕、风餐露宿的苍劲旋律。

黄河九曲、兴波叠浪,长江奔流、昼夜不息。

2000余年来,广袤的巴山蜀水间,历史的长河跌宕穿梭,以其开放惠容的姿态、拼搏创新的精神、灿烂辉煌的成就、彪炳史册的群星,一点点雕刻出四川伟岸的身形和清晰的容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千百年,曾如一瞬;千万里,大浪淘沙。岷山导江、巴蜀设郡,汉业肇兴、天下三分,扬一益二、人文鼎盛,抗蒙八柱、辛亥先声……那些更替与兴衰的传说早已湮没在岁月的波涛深处,唯有战天斗地的豪迈和舍我其谁的气概,穿越时空的桎梏,恰如奔腾的疾风,呼啸着卷过原野与山岗, 一路传唱着山的风骨、水的力量,让所有恢宏的记忆与不朽的传奇在巴蜀大地上热烈绽放。

开路,高擎起熊熊的火炬,冲破“四塞”的禁锢和无边的险阻。

开拓,铸造成巍峨的丰碑,一代代奋斗的脚步跨越千山万水,一次次托举起绚烂的日出!

道阻且长,溯其滥觞;川流不息,志兮四方。

夫志者,记也。“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磅礴纵 横,万象归志,浩浩汤汤的历史、绚丽多姿的文化、勤劳勇敢的人民、一往无前的精神……无一不在方志的世界里澎湃汹涌,竞显风流。

四川,正是中国方志惟一的“双源头”。

1700年前,崇州人常球《华阳国志》的横空出世,开中国传统方志完备形制之先河;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经毛泽东同志倡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拉开帷幕。

历史,一次次选择了四川作为方志的起跑线;方志,又一次次将四川推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巴山作笔,蜀水为墨;以志之名,思接古今。

自古以来,四川修志活动世代赓续、润泽巴蜀、精品如 林、名家辈出。这里,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的图经,编修了清代最早也是惟一一本以“总志”命名的省志,形成了民国时期全国数量最多的方志成果,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地方志编修条例,涌现出杨慎、邓时敏、段玉裁、宋育仁等名家大方……

薪尽火传、蔚然成风,这是四川与方志的彼此奔赴与互相成就;以四川之志,兴四方之志,四川方志的使命与担 当更是与生俱来、一脉以承,踵事增华、历久弥新。

策马扬鞭再奋蹄,东方风来满眼春。

今日之四川,城乡繁荣、产业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幸 福,正处于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时光如砥、征程如虹,岁月如歌、初心如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近年来,四川地方志事业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百花争妍、千帆竞发,确立起“一个目标、两个理念、三个重点、四个建设”的工作规划和发展蓝图,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跨越发展的崭新路径。

九万里风鹏方举,两千载风华正茂。让我们再以四川方志之名,传承所有的骄傲与荣光,攻坚克难、革故鼎新,弦歌不辍、以文化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扬 帆破浪、再续辉煌!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果(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志工作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