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 尹博/文 想必大家都知道阿凡提,他总是头戴民族帽,骑着一头小毛驴,乐观、机智而又幽默,能挫败豪横的土财主巴依老爷,巧妙化解各种各样的难题,因此被人们称为“聪明的阿凡提”。

这样聪明的特质,其实并不是阿凡提的专利。考察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总是有着那么一些被民众幸运选择的“箭垛”(很多箭一起射向箭垛,就像很多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仅拿中国来说,纳西族会有聪明的阿一旦,藏族就会有聪明的阿古登巴,而在蒙古族,会有聪明的巴拉根仓。

汉族的阿凡提是谁呢?就是明代颇负才气的文人——徐渭,徐文长,他也被称为“聪明的徐文长”,数百年间,他的影响是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


明 佚名《徐渭肖像》 南京博物院藏

此像帽子佩玉

徐文长之聪明

徐渭( 1521 年 3 月 12 日- 1593 年)为浙江绍兴人,六岁读书,九岁能文,十多岁就能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在当时轰动全城。徐渭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连其自认为最差的画都被齐白石评价为:“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


明 徐渭《榴石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号青藤老人,青藤即徐渭,而雪个为明遗民朱耷,大涤子为清初画家石涛。把徐渭排在这三人的首位,十分有道理。青藤、雪个、大涤子的画其实是有一脉相传的感觉的。郑燮郑板桥,还曾不惜用五十金换徐渭抹的一枝石榴,更有“青藤门下牛马走”印章一枚。


明 徐渭《水墨葡萄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水墨葡萄图轴》为徐渭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泼墨大写意画派”的风格。“泼墨大写意画派”是中国画派之一,以茂盛的叶子、枝干等大块墨绘为特点,疏放不法形似,强调情感泻于笔锋,笔法生动,酣畅淋漓,且层次丰富,后世画者多有学习、借鉴。


明 徐渭《水墨牡丹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徐渭《雪竹》 私人收藏


明 徐渭《蟹鱼图》(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明 徐渭《戏蟾图》

此画人物颇见徐渭笔法的洒脱恣意,其笔画即为其心。

“未有若先生者也”

有明一代,以博学多才论之,有三大才子,为解缙、杨慎、徐渭三人,而在这三人中,徐渭是最多才的,也是性格中负面因素最多的。

解缙、杨慎其人都能算得刚直耿介,唯徐渭与他们迥异,敏感而又多疑、狂傲而又孤僻,也唯徐渭有着明显的精神失常,有时甚至像极了疯子,实为不可多见之奇人。明代文人袁宏道评价徐渭之“奇”有:“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明 徐渭《草书唐诗轴》 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仅是其画,就让他取得“中国的梵高”的美誉。固然,我们在徐渭的画上能够看到他的一些书法诗文出现,他的书法技巧,亦融入画中,但这还远不足以体现他在书法诗文上的功力。徐渭身为有明一代的大才子,书极善行草,其书法诗文更是对当时的“台阁体”的突破,展现出其为人的狂放和性情的独特。徐渭艺术的特点,就是“时时露己笔意”,洋溢着个人的才思。晚明思想家对个性、真性情的强调,也实在要找到徐渭这里。袁宏道评价徐渭之书法有:“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明 徐渭《行书七律诗轴》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袁宏道《草书诗扇页》 图源:中国法书全集

袁宏道为徐渭稍后的历史人物,为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公安派有“公安三袁”,分别为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以袁宏道成就最高。该派反对明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性灵说。袁宏道钦佩徐渭的人格和文艺魅力,其思想主张就可导源于徐渭之艺术。

徐渭的放诞乖张、不羁狂傲在他的言语行为上已展露无遗,他九次自杀,八次落榜,七年牢狱,一生流离,他《自为墓志铭》有:“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浼袒裼似玩”。

徐渭并非没有正常人的性情,他虽八次落榜,但也得到过胡宗宪的赏识。胡宗宪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上司,他本身也是一个抗倭英雄,敏锐发现了徐渭的军事才能,徐渭作为胡宗宪的幕僚在他那发挥了不小作用,徐渭助他劝降了海盗汪直、徐海,又投桃报李,在胡宗宪捕获到白鹿后代他写出《进白鹿表》,使得胡宗宪被嘉靖皇帝嘉奖。但徐渭的本性就是怪异狂放的,他在得到胡宗宪赏识后主要表现出的不是终于得到施展拳脚机会的喜悦,而是“藉宗宪势,颇横。”


明 致沈良才吕港札 故宫博物院藏

《致沈良才吕港札》即为胡宗宪给上级沈良才的一封信,其中记载了明嘉靖三十五年( 1556 )胡宗宪指挥的一次抗倭战事“乍浦之捷”,反映了胡宗宪的抗倭功绩。徐渭是在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4 )时因为抵御倭寇出谋划策而引起胡宗宪的注意,但此时胡还未将其纳入幕僚,徐渭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经由多次相邀才终于入府。

“茶痴”与茶道

在茶学上,因受到家庭的熏陶,徐渭特别喜欢茶叶,被称作“茶痴”。唐代陆羽有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徐渭亦有《茶经》,只是今天看不到了,幸而他还有《煎茶七类》遗存,反映了他的茶学思想。


明 徐渭《煎茶七类卷》(局部) 北京荣宝斋藏

徐渭的《煎茶七类》分别为: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宜、茶侣、茶勋,讲出了治茶之道,其中的烹茶方法颇与苏轼在《汲江煎茶》诗中所说的“活水还须活火烹”一脉相承。

其一,人品:煎茶是清雅之事,需要煎茶之人与茶品相得益彰,煎茶之法往往流传于那些高雅的隐士、与自然为伴的人之中,这是强调煎茶者要有高雅的情趣、淡泊的心境和超凡的品格,与茶的清、雅等品质相契合。

其二,品泉:在选择煎茶用水时,以山水为最佳,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对于井水来说,以汲水多的为好,而且最好是刚打上来的新鲜井水,因为汲水多则水活,味道更加清新,而汲水后放置时间久了,水味就会变得陈旧,失去鲜冽之感。

其三,烹点:煎茶要用活火,即有生气的火。等到汤出现像鱼鳞一样的小泡,泡沫翻滚时,将茶叶投入茶具中,先加入少量的热水,等茶叶与水相互浸润后,再注满水。不一会儿,茶汤表面的水汽散开,浮沫漂浮在表面,此时茶的味道就完全发挥出来了。

其四,尝茶:在尝茶之前要先漱口,清洁口腔,然后慢慢啜饮。这样才能让甘甜的津液在舌间涌起,茶的清幽之感萦绕在口中。如果在尝茶时搭配其他蔬菜瓜果,就会夺走茶的香气和味道,影响对茶本身滋味的品赏。

其五,茶宜:品茶适宜在凉爽的亭台、安静的室内,有明亮的窗户、弯曲的茶几的地方,或者是在僧舍、道观中,有松风竹影、明月相伴的环境里。可以安静地坐着吟诗,也可以拿着书籍进行清雅的谈论,这是强调营造一种清幽、雅致、闲适的品茶氛围。

其六,茶侣:适合一起品茶的人,应该是文人墨客、僧人道士、逸老散人或身份显贵之人,这些人都是比较超然物外的人,能够理解和欣赏茶的韵味,与茶的氛围相融合,在品茶过程中可以交流心得、畅谈人生,增添品茶的乐趣和雅趣。

其七,茶勋:指茶的功效和作用,茶可以消除烦恼、去除体内的郁滞,解除酒意、破除困倦,在与人交谈口渴、读书疲倦的时候,茶能发挥很大的功效,其功劳不亚于在凌烟阁上留名的功臣,强调了茶在提神醒脑、舒缓身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放诞的疯才子

徐渭性格的与众不同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关,他年少时就不太被家族喜爱,又多次落榜郁郁寡欢,加之妻子早逝,多方面因素使得他玩世不恭、疏狂不羁。胡宗宪可为徐渭好不容易找到的靠山,他虽为抗倭英雄,但与严嵩奸党勾结,贪污腐败,算是毁誉参半。嘉靖四十一年( 1562 ),随着严嵩被免职,徐阶出任内阁首辅,胡宗宪不能逃避政斗中被斩草除根的命运,很快被押解进京,后含冤而死。

徐渭本就情绪极其不稳,又敏感多思,多好忧虑,他好不容易找到的赏识他的上司就这样倒台后,一方面他心里不能承受,而另一方面又十分畏惧倒台后的清算,自此他就这样发狂。《明史》载:“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

徐渭的狱中生活到明神宗登基大赦天下才结束。徐渭能有机会出来,也多赖好友之斡旋,其中出力最多的,是翰林编修张元忭( 1538 年- 1588 年,状元及第)和礼部侍郎诸大绶。但徐渭出狱后对待好友是如何呢?是不管多好的朋友说断交就断交,与救命恩人都直接翻脸。张元忭经常劝徐渭改改癫狂随性的性格,并以礼法疏导他,在徐渭出狱后对他也照顾备至、多有帮助,但徐渭却对张元忭稍有不如意便破口大骂,张元忭的好言相劝,大概是都打了水漂了。

哪怕徐渭待张元忭如此苛刻,内里却也有一番曲折。张家和徐渭的交情,是从张元忭的父亲张天复开始的。徐渭和张天复曾是老同学,他们两家本都是绍兴城内的富裕市民家族,徐家发迹较早,而到了徐渭这一代就有些破落,张家则从张天复开始越来越富有。在张元忭还很幼小的时候,徐渭已是“越中十子”,张元忭仰慕徐渭的名气,对其多有请教,并看其困顿时时接济。徐渭对一般人的施舍其实是不屑一顾的,只不过因为喜爱张元忭之聪慧,才愿意接受他的接济。但张元忭哪怕是再尊敬徐渭,再和徐渭有交情,在徐渭的表现下,两人也逐渐交恶。

万历十六年( 1588 )年,张元忭去世,徐渭已回到家乡闭门十余年不拜客也不见客,听闻此消息,徐渭穿着丧服带着老病之身直奔张元忭灵前恸哭,哭声震天,哭罢,不告姓名,扬长而去。张元忭已经是徐渭心中认可的朋友了。

徐渭孤僻乖张、狂放恣意的性格使得他的情感表达也是异于常人的,或许是心中总有苦楚,才常常发狂疯癫,晚年的徐渭穷困潦倒又无人陪伴,很多人从他那里手中骗到了不少的作品,稍有点钱财,他也只是用来买醉,就这样,万历二十一年( 1593 ), 73 岁的徐渭闭上了他的双眼,死时床上无席,唯有一狗相伴。

值得一提的是,徐渭对张家的感情,并未张元忭的去世和他的离世而消逝。几十年后,张家后人,著名文人张岱,似乎隔着遥远的时间感受到了曾祖父张元忭与徐渭的感情,成了徐渭迷。张岱多学徐渭的诗,还出钱印了《徐文长逸稿》。张岱亦有一《自为墓志铭》,或许就有着对那位徐渭、徐文长的遥思吧。


明 徐渭撰《徐文长逸稿》明天启三年( 1623 )张维城刻本 陕西省图书馆藏

【徐渭小传】

徐渭( 1521 年 3 月 12 日- 1593 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中国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年二十时为诸生,但屡次不中。他曾担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好友救免。

万历元年( 1573 年),徐渭获释,此后浪迹京中,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时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自称“南腔北调人”。万历二十一年( 1593 年),徐渭抱愤而终,享年七十三岁。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有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的称誉;书法上善行草,兼工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人”“无之而不奇”;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有诗文集有《徐文长集》《徐文长佚稿》及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传世。今有校点本《徐渭集》。

【徐渭在戏曲上的成就】

在杂剧创作上,徐渭的《四声猿》,被汤显祖认为是“词坛飞将”;他还著有《南词叙录》,为宋元明清四代仅见的一部南戏专著,具有很高的史料学价值。

《南词叙录》可分为“叙”和“录”两大部分,“叙”包括南戏的源流及早期的发展情况,南戏的声腔格律、风格特色和作家作品的评论及南戏的专门术语、曲词方言的考释。“录”的主要内容是徐渭当时所见到的宋元时期的南戏剧目和一部分由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剧目。

徐渭戏曲上依旧承继着他坚持的本真与个性,强调戏的“本色”,其主要内涵为:通俗自然,以家常语入曲,创作中做到“俗”与“真”的统一,将诗的语言和戏曲语言区分开来。这在戏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徐渭《南词叙录》

图片 | 尹博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