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年 1 月 19 日,北京协和医院的走廊里飘着消毒水的气味。55 岁的梁启超躺在病床上,形容枯槁。



他的手背上插着输液管,眼神却始终落在床前那个身着蓝布衫的女人身上 —— 她是王桂荃,陪伴他 22 年的 “小妾”,也是梁家子女口中的 “娘”。

此后王桂荃又当爹又当娘,为了将9个孩子全都培养长大并且成材,她将梁启超苦心设计的饮冰室卖出去,然而晚年还是被赶进牛棚含恨而终。



没有名分的小妾

梁启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出身贵州名门,其父李端棻官至工部尚书。

1891 年,18 岁的梁启超与 23 岁的李蕙仙成婚时,不过是个初露头角的举人。

这段婚姻背后,是李端棻对梁启超才华的赏识,更是传统士大夫阶层 “联姻保才” 的典型操作。

婚后,李蕙仙生下四子一女,但长女梁思顺出生后,她因难产落下病根,再难生育。在那个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年代,延续香火成了梁家的头等大事。



据梁启超日记记载,1901 年的某个深夜,李蕙仙突然对丈夫说:“我这身子怕是撑不住了,不如让桂荃给你生个孩子吧。”

王桂荃当时正在外间缝补衣物,听到这话指尖猛地一顿。

她出身四川农村,4 岁丧父后被继母卖到李家为婢,7 岁起就跟着李蕙仙伺候梁家老小。

此时的她不过 15 岁,却已在梁家见识了太多人情冷暖。她知道,这是李蕙仙对她的 “恩典”,也是她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1903 年,王桂荃正式成为梁启超的妾室。但这场 “纳妾” 仪式,没有媒妁之言,没有三书六礼,甚至连一张婚书都没有。



在梁家,她依然被唤作 “王姨”,与其他下人同桌吃饭,只有孩子们私下里喊她 “娘”。但王桂荃的隐忍与勤劳,渐渐赢得了梁家上下的尊重。

她不仅包揽了全家的饮食起居,还自学文化,能帮梁启超整理文稿。

1915 年袁世凯复辟期间,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只带了王桂荃随行。据《梁启超年谱长编》记载,他当时对友人说:“非王姨司我饮食不可,唯她能辨我脾胃。”

1912 年,梁思庄染上白喉,高烧不退。王桂荃日夜守在床前,用酒精给她擦身降温。与此同时,她自己年仅 3 岁的女儿也染上了同样的病。



据当时的仆人回忆:“王姨白天照顾大小姐,晚上还要给小少爷喂奶,常常抱着两个孩子在走廊来回走,嗓子都哭哑了。”

最终,梁思庄奇迹般康复,而王桂荃的女儿却因耽误治疗夭折。事后,梁启超在日记中写道:“桂荃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肿了。

我劝她节哀,她却说:‘只要大小姐没事,我这孩子也算没白死。’”

这场悲剧让王桂荃在梁家的地位悄然改变。李蕙仙开始主动让她参与子女教育,梁启超也将更多家务交给她打理。

但在梁启超的心里,她连“妾”的名分都没有,信件中从来都称她为 “王姨” 或 “桂荃” 。



独自抚养孩子长大成材

梁启超去世后,王桂荃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遗产清单显示,梁家存款不足 2000 银元,而每年子女教育支出就超过 5000 银元。

为了凑钱,她决定出租饮冰室,但有一个条件:“书房不能动,这是先生的命根子。”

饮冰室的书房里,梁启超的手稿、藏书仍保持着他去世时的模样。王桂荃每天清晨都会进去擦拭桌椅,整理书卷。

梁思达回忆:“母亲擦书时,总把脸贴在书脊上,轻轻摩挲,好像这样就能离父亲更近一些。”



1950 年,梁家实在揭不开锅,王桂荃不得不以 “梁家亲属会” 名义将饮冰室卖给政府。

成交那天,她在书房待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人们发现她的枕头上沾满泪痕,桌上放着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

梁启超去世时,留下的遗产少得可怜:饮冰室房产、少量股票和书籍版税,根本无法支撑九个子女的生活与教育。

此时,李蕙仙已去世五年,王桂荃不得不独自挑起大梁。她带着孩子们搬到租来的小屋,白天接针线活,晚上监督孩子们学习。

“母亲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手指被针扎得全是血点。”梁思达回忆道。



虽然很辛苦,但是王桂荃始终牢记梁启超的教育理念。

次子梁思永在美国哈佛求学,三子梁思忠在西点军校,次女梁思庄也在海外读书。

1941 年,最小的梁思礼收到美国普渡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家里已揭不开锅。王桂荃连夜敲开亲友家门借钱,变卖家中仅剩的值钱物件,凑出了路费。

可是命运对王桂荃的打击从未停止,1932 年,次子梁思忠在淞沪会战前线病逝,年仅 25 岁;

1950 年,长子梁思永因积劳成疾去世,年仅 50 岁;1966 年,长女梁思顺意外去世。



老年丧子之痛,几乎击垮了这位坚强的母亲。但她始终咬牙坚持:“我答应过先生,要把孩子们养大成人。”

1966 年,特殊年代来临,79 岁的王桂荃因 “梁启超老婆” 的身份成为众矢之的,她被赶到农村草棚居住。

年老体弱的她受不住患上了肠癌,临终前,她对邻居说:“我想葬在先生墓旁。” 但因子女四散,她的遗体被草草裹上草席,埋在山坡上。

直到 1995 年,子女们才将她的骨灰迁葬到梁启超夫妇墓旁,墓碑上刻着 “王夫人之墓”—— 这个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名分,终究没能让她以 “梁启超夫人” 的身份安息。



梁家子孙在她墓旁种下一棵白皮松,取名 “母亲树”。

碑文由长孙女梁再冰撰写:“她毕生牺牲自我,默默奉献…… 其贡献于梁氏善教好学之家良多。” 这棵树如今已枝繁叶茂,正如王桂荃的精神,在梁家代代相传。

王桂荃的一生,是旧社会女性坚韧与奉献的缩影。她从丫鬟到妾室,从操持家务到支撑整个家族,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梁启超未竟的责任。

尽管至死未能获得名分,但她用行动证明:爱与付出,本就无需标签,饮冰室的青砖黛瓦终将老去,但 “母亲树” 下的故事,永远鲜活。



参考信息:

澎湃新闻:她是丫鬟出身,却养出9名国家栋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