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溥仪被称作最后一位皇帝。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就代表了清朝时代正式落下帷幕。
溥仪出生于1906年,当时光绪皇帝重病垂危,溥仪被确定为接班人,年仅三岁的他,对朝政一无所知,作为一个幼小的皇帝,连照顾自己都费劲,能为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他不过就是慈禧的傀儡罢了
慈禧根本没想挽救大清,只是将溥仪视为延续她自身权势的手段,借此机会来巩固掌控朝政,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没过多久慈禧就去世了。
溥仪年幼根本无法执政,他父亲及裕隆太后成了新的辅佐者,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败不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政府还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导致民间对清政府的不满纷纷爆发起义,清政府岌岌可危。
袁世凯在清朝拥有重要地位,掌握着军权和政治资源,势力庞大,这让摄政王心存芥蒂,于是将袁派至河南。
在1911年10月,武昌爆发起义,清政府惊慌失措,溥仪在摄政王的指示下写下罪己书,委任袁世凯为内阁大臣,事实上袁世凯口是心非,早就暗地包围了京城,清政府彻底落入袁世凯之手。
此后多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溥仪失去了支持,袁世凯成为了他唯一的希望,可他并不知道,袁世凯已与孙中山达成协议,一旦溥仪退位,他将成为民国总统。
在袁世凯的施压下,溥仪别无选择被迫退位,接受了每年四百万两白银的赔偿,还被允许继续留在紫禁城居住,尽管溥仪被迫退位,相比其他朝代的皇帝惨遭杀害,他还能从袁世凯哪里领到补贴。
随着溥仪的退位,民国政府应运而生,紧接着推行了新的货币体系,袁世凯之前承诺的四百万两白银,换成四百万大洋,若将这四百万大洋换成现今的人民币,能值多少呢?
清朝时期的白银一两约为37克,换成四百万大洋后价值折损不少,大洋没有白银的成分,只是金属,大约20克左右,若以当时的工资水平来看的话,一位大学教授,每月领取四百至六百大洋,相比较我们现在的教授平均工资约为8000左右。
按这个来推算的话,民国的一块大洋就相当于现在的17元,折合人民币为6000多万,不过也只是一个粗略推算,仅供参考并不准确,在那时读书人都稀少,更不用说什么大学教授了。
当然也可以从米价角度推算,不过当时的米价其价值还是相对较高的。据记载,民国时期一块大洋购买30斤大米,如今一斤米约为3元,以此类推一块大洋相当于今日30元,所以四百万大洋约合3.6亿左右。
真要是放到现在,对于普通家庭来讲,就是天文数字,单单对溥仪来说也可以过得非常舒适,但他还需要维持皇宫的日常开支,过的也是捉襟见肘,后来袁世凯去世,军阀们争相夺权,溥仪成为了无人关心的存在,再也没有领取到补偿款,他的处境日益艰难。
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他的命运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时代变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