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炎教授40载一线教学讲义整理而成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材:古文字源流讲疏》堪称目前最适合书法篆刻专业的古文字工具书,首发以来受到高校师生、文博机构研究人员和社会各界书法、篆刻、古文字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一印10天即售罄!
近日,本书入选2025年度“世纪好书”2月榜。
上海书画出版社特邀陈振濂教授关于本书谈一谈他的看法,他在采访中直言“这又是一种创新”。
今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编辑中略有删改。
陈振濂
中国文联副主席
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双博导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古文字学界、书法学界重要成果
曹锦炎和我是同门,他当时也是沙孟海先生非常信任的助手,还当过饶宗颐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整理甲骨文的助手。也就是说,他当过西泠印社两任社长的助手,这个资历可能现在很少人有。
曹锦炎老师是全国最强的古文字专业科班出身,他到浙江省博物馆工作后,古文字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地在往前推进。
90年代初,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叫《商周金文选》,当时我还很年轻,他还说请我来写一篇序。曹锦炎老师这样一个人物,找一个比他年轻的同门来写序,这种情况过去不大有,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后来他又从浙江大学调到中央美术学院,学术事业步步登高。
曹锦炎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授课留影
这次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材:古文字源流讲疏》,他把在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讲的这部分成果总结整理出来,我觉得这对古文字学界来说,对我们书法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
万流归宗:对“源”的把握
他的成果,我觉得大概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他有非常正统的古文字学的治学方式。比如讲究古文字的来源、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在文字演变的不同阶段起什么作用。
很多构成从现在的汉字来看觉得并不好理解,但是它渊源有自。这是这本书和目前古文字学界的学术路径比较相近的部分,他也研究古文字的源头。
他做得更细的是把每一个古文字字形的出处都标记清楚,对来源特别重视,这个方面又比我们现在一般的古文字字典要强得多。
每一个字他大概至少引用20-30个字范,每一个字范都有出处,我觉得这个功力就很不一般。平时如果没有深入的积累,像我们搞书法的人看过就拉倒,他就会把它全部记录下来。这个“源”就是“源流”的“源”,我觉得这是曹老师这部书的第一个关键点。
开枝散叶:对“形”的拓展
我在这部书中看到的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个“源”,而是它的一个“形”。他对“源”以外的“形”的方面比一般的古文字学家要掌握得更加通透,甚至更加彻底,这一点是我们过去所了解的古文字学家不大关注的。
我们在很多古文字学家的著作里看到的是某一个字的标准写法,是从很多的流回到一个“源”,万流归宗到一个点上。但曹老师这部书要做的正好相反,他把标准的告诉你之后,再告诉你不同的出土文物上有多少种写法。
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其实是给我们学书法的读者开了一扇门,他告诉你,在找到了正确答案以后,用书法的眼光来看还可以找到各种各样几十种不同的写法。我觉得这部书可能在这个方面起的作用最大。
我建议我们的书法家,尤其学书法的年轻的学子,对于隶变以前的文字如果比较有兴趣的话,把这本书好好翻一下。
这种对形的理解和传统对源的把握互相之间的交融,我觉得可能是这本书和市面上现有古文字字典工具书、讲义最不一样的地方,对于他来说,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学术创新。
相关荐读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材:古文字源流讲疏》
曹锦炎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为曹锦炎教授在中国美院学院书法专业教授古文字课程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书法专业教材,书稿历40年整理编写、补充完善,首次从书法、篆刻实践的角度,借助新出土文字资料,详细梳理了甲骨文到汉隶之间的古文字字形和字义的演变过程。将《说文解字》540部浓缩为108部,对各部首收录字例侧重于从字形方面进行讲解和梳理,并对书法、篆刻实践中如何运用古文字提出了科学建议。所收字形多取结构或形态不同者,更为实践提供多种选择,开拓艺术创作思路,也为书法史研究提供新视野。
丨作者简介丨
曹锦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汉字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文字及出土文献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浙江省突出贡献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国家八部委“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转编自【上海书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