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让人惊讶万分,古蜀国根本就不在当今的四川,三星堆与古蜀国完全无关!

●从自然科学角度还原“河图洛书”的本质,不要认为它非常简单、平凡!而在如此遥远、科技水平还非常落后的时代,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

最为关键和意义重大的是:溯源到了我们民族真正的根!以此能够还原、疏通我们完整的历史脉络,找到商、夏、虞以及更远的历史证据。让世界其他民族、国家能认识到我们实实在在悠久的历史!而不是质疑:认为证据不足,是虚构!

严正声明:重大原创理论,转载、摘引、观点引用,必须指明出处,必须符合学术规则、版权法规,否则追究学术不端或经济责任!

作者简介:吴粲又名代蔚,毕业于四川大学。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开拓研究者;并致力于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时间;还花大量精力研究过希尔伯特几何、非欧几何、极限问题及自然哲学。2021年3月偶然发现了与所从事的祖传工艺——竹篓窖泥法甘蔗酒的相关性,进入三星堆的研究。主要从自然科学的“实证”手段,以及从“人类学”的角度,已经扩展到全球史前文明,相关专业论文投到了世界顶级学术期刊,正在修改或撰写新论文。

一、甲骨文解读必须有“证伪”过程!

以前的甲骨文解读,解读者主要依据《说文解字》的造字方法,加上解读者本人的主观理解。具体地做法是:用当今的线条文字,加上自己主观推测,去一一对应某个甲骨文字,然后得到一个结果。如果有多个甲骨文字,再牵强附会、生硬地成句解读出表达的意思。

笔者多次强调很多甲骨文只是简化了的线条图案,还表达了复杂的事物或场景,并不能用某个字去对应。

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解读结果,没有经过“证伪”过程,即怎么知道这种解读是否正确?

准确对应了哪段历史?哪个著名历史人物?与哪些出土文物能对应?与某一片或多片甲骨文能否互相对应?

以前极少进行了此类 “证伪”过程。

笔者在前文“普天同庆!千古之谜河图洛书终于破解,华夏的源头和脉络全部呈现!”以及更早较多的文章中,已经阐述了解读甲骨文的基础理论,本文不再赘述。

二、用笔者建立的新理论解读二片重要甲骨文

1.解读分析二片重要甲骨文,并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证伪过程;(2)能否与其他甲骨文的内容互相对应?(3)能否与出土文物对应?(4)能否与文献对应?

这二块甲骨文出土地、保存地都不同,却记录了大致相同的内容:商朝的纣王因迷恋妲己被周灭。另一块详细记录了周朝从部落居住地多次迁迁徙,然后灭商,到被分裂成多国(西周后期或春秋初期)的历史。与传世文献记载互相对应,并且妲己的象形字,在三星堆出土了几乎完全相同的金箔,形成了一个“证伪”过程。

笔者在前文做了部分解读,本文作更深入、全面地解读。

2.现存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甲骨文

以下甲骨目前保存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为虎骨刻辞。该博物馆于1984年通过国际文物交易渠道购入,经碳十四测定其出土地点锁定于河南安阳西北岗区域。

以前解读上面的内容时,采用的用当今线条文字去一一对应某个字(见下图左边),最后又生硬得到全文的解读大意:商王在一次重大祭祀活动中,田猎打了一头花纹特殊的大虎,特此铭记。这种解读基本靠猜测。



用笔者建立的新理论解读结果见上图右边(可点击图,然后放大阅读)。前一篇文章已经解读的本文不再重复,请自己去阅读上一篇文章。

(1)此甲骨文竖排右边是一个或多个字,竖排左边是一个字,右边是对左边的补充说明(见箭头);全片甲骨表达的是:商纣王与苏姮己的事,然后受苏姮己的影响商被灭;

(2)e处表达的是纣王和妲己。前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一位读者认为应该是“达鸡”,笔者也赞同此看法,当时基本是用读音交流,当时的读音是:da ji。根据此出土的甲骨文的样式,本身应该是“凤凰”,外形又类似于鸡,所以推测当时人们把“凤凰”读作的“达鸡”。后来文字发展起来后,根据读音以及她的身份却对应的“妲己”。

三星堆出土的此文物应该就是代表她,当时人们称她为“达鸡——凤凰”,认为她的穿戴就象 “凤凰”一样漂亮(见下图)。



●三星堆还出土了一个与甲骨文上的字几乎完全相同的金箔,表示的“妲己”。与用“凤凰”表达的语境还不一样:“凤凰”表示她的穿戴特征;而金箔样式表达的是:她死后只有灵魂而无身体的形态;前面还一个用头部特征表达王妃,此处是用特殊的身份来表达的苏妲己。用的头部特征,可能当时头发、帽子有一些显示出王妃的身份特征(见下图)。

从而可以看出在商周时期,用几个文字却能表达出如此复杂的意思!反映出了汉字表意的强大!



2. 2005年出土于安阳的甲骨文

以下这块嵌绿松石刻辞甲骨于2005年在安阳出土:以前解读(见下图的左边),并得到相应的大意:商王到边塞巡游打猎,在麦山捕获了一只体型巨大的野牛,就把野牛的肋骨赏赐给跟随打猎的群臣,为纪念此次田猎,其中一位名为亚赐的近臣,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刻写在野牛的肋骨上。这种解读基本靠猜测。



用笔者建立的新理论解读结果见上图右边(可点击图然后放大阅读)。

(1)(此数字标识见上图,下同)为记录此甲骨文刻录的时间,以某个帝王的年号制定的日历,如康熙十六年戊寅。

(2)(3)(4)(5)甲骨文解读:周部落从居住地“豳”,迁徒到了“陕西梁山”,再过河走路,迁徒到了平坦的平原,经当今考古实证应该是“陕西境内的周原遗址”。

甲骨文对应了经典文献记录的周朝从部落到迁徒到周原过程,相应也让经典的记录得到了印证,从而剔除、纠正那些因多次传播对地名产生的混淆、错误。

注:关于周部落究竟在何地?经过了怎样的迁徒?当代学者推测有最早居住在甘肃临夏永靖县的姬家川大夏河说 ,陕西岐山县的“岐水”说,陕西武功县的漆水说,河南新郑市的潩水说等等。

此甲骨文的记录的信息应该非常真实,还原了历史信息。

因为笔者对陕西、甘肃的地理、地形不熟悉,(2)(3)(4)(5)这四字还是抽象的线条图案,其中还包含了所表达的大致地形,如果对陕西及周边的甘肃的地理熟悉,可以通过此四字的字形,找到所对应的区域。

(6)用下垂头的龙表示纣王,(7)表示妲己,这个字与前面的另一块甲骨文上的妲己字形除了尾部多了两点,其他完全相同,并且三星堆出土了外形几乎相同的金箔。

(8)表达“商”,(9)表达的“商被灭”。

一个重要问题:

此字形表示:商,与前一块甲骨上的此字形完全一致(见下图)。笔者也查阅了很多甲骨文用的此字形来表示商,似乎在当时已经非常定型,其实就是一个简化成线条的玄鸟图案。



这就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称呼商的时候,商朝自己或周朝官方用的此字型,此字读音应该不是shang,而称呼“商”可能是外人或后来时期(见下图),最有可能是:当时产品很多,拿到各地甚至很远的地方去交换,这样这些人就被称为商人,所以我国与交易有关的都与“商”有关,如商品、商人、商贸等。

所以出现了本来是记录商朝的文献,而却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上图甲骨文表示的“商朝”,导致很多记录商朝的文献没有被解读出来,就一直怀疑商朝是否存在?而只注重了下图这些甲骨文表示的“商”。

这本身就是一种事实。



对于虞、夏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本身有很多记载它们的文献,而称呼并不是虞、夏,是其他字,却被忽视或根本没有被正确认识,至今却一直怀疑这二段历史的存在。

虞用的是一种鱼来表示,这种鱼并未统一,根据出土文物或遗迹显示:有鲤鱼、鲸鱼、鲟鱼、海豚等等。

而夏,究竟是什么?用的什么来表达?笔者也已经溯源到。上述问题,后续将用论文深入解读。

(10)表达的是“周”,这个字符只从外形看本身表达的是“中”字,而整个内容表达的是“中周”,(11)表达的是西周后期或战国时代,用的一件武器表示战争和三撇表领土被分成多份,结合发生过的历史,就是西周后期或战国时代。

所以凡是成(10)处字形的表示就是周朝了,严格地说就是“中”字,而非牵强附会解读为“亚”。

●这是用强大的考古实证加上出土的文物互为印证得到的结论。

说明此片甲骨记录者应该是西周后期或春秋时代人,同时说明埋葬的墓也是同时代,而绝非商代,出土的区域也绝非“殷墟”而是“周墟”!

以前被牵强附会解读为此字形是“亚”字,但都无法知晓其表达的何意?这就是因为对甲骨文解读连基础理论都是错误的缘故。强行用后来出现的抽象的线条文字去一一对应,得到结果,然后又是牵强附会地解读整片甲骨文,最后得到的内容,与历史人物或发生的历史事件根本无法对应起来。

●以前的甲骨文解读基本是此方法,所以必须尽快重新破解!

被错误解读为“妇好”的墓中,出土了多个文物都有此字符,所以能肯定此墓主人是周朝而非商朝。

去年出土的楚考烈王墓布局也有此字形,这其实是一个“中”字,表达的“中周”,出现在此墓,也即表示,祖先来自“正宗”。前文分析过从西周开始出现轻视弱国现象,称为“夷、蛮、戎、狄”,而视自己为“中”。意即:位置为“中间”或传承为“正宗”。

同时这也是最早的中“字”,也是“中国”的来源。

由以上可以看出,解读甲骨文,如果缺乏基础理论,所得结果与真实相差有多远。

三、解读甲骨文必须用到的证伪过程

(1)出土文物、遗址、文献三大对应

河南安阳小屯村1976年发掘了一座大墓,被解读为“妇好墓”,因为出土了大量与“中字”相关的甲骨文、文物、遗迹,那么此地就是传言的“中周”。

而文字不成熟的时期,人们交流主要传播的读音,当后期有成熟的文字系统后,才根据读音对应了相应的文字,于是就写成了“宗周”,但这种写法也是不知其所以然,并且可能与最初所表达的意思并一致,所以文献中往往用的“宗周”而非“中周”,而且在并无准确依据下,就认为陕西周原是“宗周”,洛阳被认为是“成周”。

这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因为本身也并非是用强大的证据而得到,到后来也是沿袭旧说往后传。

现在正好用出土的文字、文物、遗址互相对应,进行还原,去伪成真。那么宝鸡市就应该是“成周”,另外也称为“周原”。

而某大学文学院教授对此与本人讨论却认为:西安沣河附近才是“宗周”,而洛阳是“成周”,并且还引用了“周八师”的典故。还得出:笔者是文盲乱分析。

对于还是一个985大学的教授得到这种结论,除了惊愕更是感到不可思议!

第一,前人之说难道就是永远的定论不能质疑?第二,笔者的结论是用证据说话,他竟然完全无视证据!第三,学术除了因循守旧,难道不能有新观点、新理论出现?

居然动不动还给别人扣上帽子:文盲!

其对待新观点的态度和接纳的勇气、心胸,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学术理论、科学技术永远要推陈出新,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也是不能改变的真理!

今天已经是新知识、新理论爆炸式发展的时代,作为教授、专家,如果还处于17世纪前那种时代对待新知识的态度,连承认新知识的勇气都没有,甚至还打压、阻挡其发展,肯定只能被历史淘汰!

而现在,也不是某个人或几个人能阻挡 “创新”的发展。因为能够展现、接受、发表新观点的平台太多,而且是全球平台。

只要是正确的成果,也容易、并很快被大家知道并接受,并非谁能阻挡。当然相应,那些仅仅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抱怨全球范围都无人识别,那也是自己的主观认识。

创新的观点要得到认可的方式就是用严谨的论文表达出来,再投到学术期刊,经过同行评审,把论文发表出来,相应越权威的刊物,发表后影响越大、越快。

像信息落后、闭塞时代是千里马,但因信息受阻,无人知晓、认识,然后被“骈死于槽枥之间”,已经极难再发生。

因为完全开放、传播迅速的时代,分享创新观点的门槛都为零,都可以展示出来。

是真?是假?是普通一般或重大突破?在信息传播如此快的今天,很快就会被甑别。

(2)能否与其他甲骨文内容互相对应?能否与文献对应?

二片甲骨文的玄鸟(代表商),代表苏妲己的鸟形象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完全相同,这样形成了互相对应,再与文献记载对应也能吻合。

(3)甲骨文与遗址、文物、文献能否对应?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出土的文物与文献记载的商、周能够对应,再对后世的文献去伪成真,理清文献记载、传播中形成的错误,特别是对一些混淆、模糊不清的地名、人名重新确认。

四、千古之谜河图洛书补解

笔者前面发表了“普天同庆!千古之谜河图洛书终于破解,华夏的源头和脉络全部呈现!”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读者发表了不同的观点,这也是对此问题更深层次的研究。

1.笔者再次声明,主要采用自然科学“实证”研究手段,而非文献举证,更非主观推测。

本人一直强调主要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但一些文科人士或民间人士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实证”。

●“实证”研究是:规律、再现、量化、证据、模型、数据公式、统计数据等,得到的结果是客观的。

客观:比如1+1=2 就只能等于2,不可能有其他结果。

规律:具有普遍性而非个体。

再现:比如某地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动物,一个人先说看见了,但后面的人都能看见,它跑掉了,那么跑到哪去了,不能凭空消失得无影无踪;得到了某个结论,后面的人用各种方法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证据:是客观的存在,比如出土的文物、遗址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显现出来。

模型、数据公式、统计数据:能用数学的数字、物理的公式得到模型或得到一个具体结果。

●玄学、神话都不在研究范畴。但并非就一定不是科学,还可能是未知科学,但也可能是伪科学。笔者对此领域、现象不研究,只研究与自然科学相关的部分,对玄学、神话不置可否,也不评论。

比如有人说河图洛书一些神奇的内容,如果无法通过自然科学手段观察或实验再现,笔者就不做结论,也不评论。

笔者研究的河图洛书是上篇文中列出的范畴,是从最早的文献溯源,然后分析了整个历史过程,及产生变化的重要历史阶段;然后加上对出土的文物、遗址等进行实证分析,才得到结论。

至于是否与易经八卦?与天文、天象、数理有无关系?在无自然科学能够“实证”的前提下,笔者不研究、不否定、不评论。

2.笔者花了很大精力从源头梳理了河图洛书的来源

●要知道“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必须了解它的来源。

笔者花了很大精力从源头梳理了河图洛书的来源和对它解读的五个不同的重要历史时期 ,尤其是先秦时代最早提出它的来源:“河图”最早收录在《尚书》之中,“洛书”最早记载的是《易·系辞》。

其他重要文献还有《孔子·论语》、《墨子·非攻》。

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最早出现“河图洛书”的先秦时代,理解为:一种与帝王有关的“祥瑞”或“神物”!并没有出现当今视为极其神秘的一些玄学的内容。

至于河图洛书变成 “龙马负图,神龟贡书”并与伏羲氏联系起来,也是西汉时期的刘歆。他不知从哪得到了“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与八卦联系起来同样是刘歆,在他之前从未有人把“河图”、“洛书”同八卦联系起来。

把河图洛书与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联系起来也是秦汉时期。

直到宋朝才出现认为河图洛书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和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对照,认为它们有着密切联系。并出现“图十书九”和“图九书十”与数字相关的两幅图案。

相关详细文献请阅读前篇文章。

●哪怕再神奇、神秘的东西总有它的来处,并不能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总有来龙去脉。但一些人根本不看这些文献,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知识门槛,一些民间人士根本看不懂。

3.科学的尽头是玄学?或是玄学的尽头是科学?

这是一个困惑科学、哲学、宗教界多年的话题。

但笔者从考古远古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0万年前或更久远),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玄学、宗教的尽头是科学!

经过考古发现,一些流传至今被认为神奇、玄秘的东西,其实是当时自然科学的局限造成,或者是流传过程的误解、夸大,当然也还有为了利益或某些需要有意的夸大、编造。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发现很多疑问都在自然科学的框架、范围内。并随着水平的提高,揭开、还原玄学的真相也越来越多。

●可能自然科学理论就是宇宙的终极理论!

●玄学的定义、本质是什么?有无规律?与伪、骗、虚假有无边界?

●但宗教对人的精神作用、心理作用另当别论。

4.综合一些起读者的看法并回复

读者:太迷信科学、很可怕!

回复:俄乌正激战,现在双方都只坚信而还不只是迷信,只能靠科学技术才能取胜对方,你能否用非科学的东西去帮助一方,迅速取得胜利?正是让你体现本事的关键时候。

读者: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但不管哪种角度,希望能不参杂个人私念。

回复:“不要夹杂私心杂念和个人感情”,我不知你想说什么?

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结论:能夹杂什么私心杂念?什么个人感情?学术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员,只以研究的问题作结论!凭臆想的结果或私心杂念,能让世界权威学术期刊承认并发表出来?

读者:几千年的文化,就你们说几句话就抹平了,不如说从清朝以上的各个朝都不存在了。

回复:文章中列出了你说的“几千年的文化”来源的文献,你为何不认真阅读而视若不见?

读者甲:河图洛书是万能,凡人不能去研究。

读者乙:河图洛书博大精深,普通人不懂其神,不能明其形。

回复:要是有你这样伟大的理论早诞生,日本侵略中国时,直接派你一人去,把他们都打得落花流水!只恨苍天为何不早生你啊!

读者甲:你这逻辑根本理解不了最高级的道义思维。

读者乙:你这是用最低等的逻辑思维来说河图洛书。

读者丙:什么几维空间,多维宇宙,几级文明,也根据河图洛书而来。

回复:不要把以前的事凭臆想得高大上,日本侵略中国时,那些会复杂河图洛的人,为何不去抵挡住?

读者:没那么简单,上古,人的靈性较高,很多人有神通,感应強。不能用現代人去解释古人。

回复:你亲眼见过上古人?

读者:中医学就是依河图六经建立的。河图洛书是上古天文学,是易学之母。我是从事中医学研究的,长期运用清陈士铎论著中的方,证明切实可靠,也证明了河图洛书之理的真实性。

回复:你的河图洛书与本文讨论的本意完全无关。不在本文探讨范畴,请去你能够找到相同本意和内涵的地方探讨吧。

5.感谢读者提出的宝贵看法并提供一些重要线索

(1)有读者认为“洛书”应该是“洛疏”。

笔者发表前一篇文章之后,也猛然想到了“河图洛书”可能还存在一种意义“河突洛疏”。

“突”在当时表达的意思是“深挖”、“挖走”,而“疏”则是“对泥沙、石子从中间往两边分出较浅的沟”。如果对良渚、二里头出土的遗址用工程学的角度去考察,分别运用的正是此方法。

考察良渚及环太湖,再扩大到稍远的周边区域,发现这些遗址或城市曾经的治水痕迹,可能都用的此方法,比如苏州水乡、常州淹城遗址(见下图),当时更适合水上运输和捕鱼。而河南处于平原, “疏”比“突” 不仅省力、有效,而且结果更适合农业种植。



(2)读者:假设河图洛书和城市轮廓一模一样,也证明不了河图洛书就是指这两个城市或者部落或者朝代。很简单的道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蚯蚓爬出地面和燕子低飞总是同时出现,但它们只是相关而没有因果。

回复:你想的有道理,但得到河图洛书的结论其中包括建筑布局图,这只是因素之一,还会依据很多因素,并非只依据城市轮廓图相同、相似就能得到结果。

本身也存在,出土的遗址有相同或相近的建筑群布局,文中列出了依据9大证据链,并非仅此一条,后续论文会依据众多证据链分析。

五、溯源历史、保持敬畏、体现出民族真正的自豪感、凝聚力!

有人认为未知领域太多应该保持敬畏,不要把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视为“博大精深”、“玄奥无比”的“河图洛书” 解释得如此简单。

笔者至始至终采取的是严谨的自然科学的“实证”手段,用自然科学的“理论”、“证据”说话。这也正是 “对未知保持敬畏”,而不是 “用未知作为欺骗”的手段,从而玷污我们真正的传统科技、文化。

让老祖宗在那么久远的时期创造的辉煌实实在在呈现在我们眼前,才能够真正体现我们祖先的勤劳、智慧。这种解读也能让当今全世界其他民族的人民认可,比从虚幻、玄学更能得到赞叹!

就如我国的长城,本质就是冷兵器时代修建的防御工事。假设因为某种大的自然灾害,长城被毁只剩部分遗迹,还有记载的文献也完全被毁灭了,这样也就成了一种流传。时间越往后,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就会加入各种元素,如果再过五六千年甚至几万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还会被放大;还可能加入是联系外星文明尤其与月亮有关的工程;还可能加入是某种神秘力量而修建……

如果后世的考古学家再来溯源长城,通过科技手段还原修建的真实目的,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不是保留那些无关的、虚加的、放大的“神秘莫测”的成份。

科学的进步在落后时代是非常缓慢的,艰难的!笔者前段时间把良渚的玉钺解读为弹花机上部件时,有人认为有损于高大上,这种认为除了没有科学精神、对科学缺乏敬畏外,也是对科学认识的无知!

上世纪日本侵略中国时,神化、玄化、吹嘘掌握有超越自然科学的人,为何不去用“神力”赶走日本侵略军?而让我们的民族惨遭蹂躏?!特别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义和团“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神功瞬间倒在了火炮之下。

印第安人、玛雅人有近万年的悠久历史,但在16世纪时,面对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的现代武器,被屠杀了90%以上的人口。他们怎么就没有因为如此悠久,能够拥有“玄幻之力”?而超越自然科学技术制造的枪炮的威力?没有掌握几千年传承的不能言传的超级神功?从而阻止这些侵略者?

即使我们现在的很多人还亲身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落后造成的贫穷,让我们很多人还陷入在那挥之不去的梦魇中,绝对不愿意重返!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的远古祖先能够让子孙后代延续繁衍到今天,靠的是勤劳、智慧、踏踏实实、开拓创新,而绝非靠臆想、玄学!

从上山文化、仰韶文化,从良渚、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出土的大量的文物可以看到,虽然它们是祭祀用品,但它们很大部分反映的却是当时的实际用品,还有要造作出这些器物,用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不是靠玄学、臆想就能形成这些器物。

以前经常听说这里、那里出现一些神秘现象,但随着人人可随时拍摄的手机技术的出现,这些神秘现象越来越少。当一些发布到网络上被视为“神秘现象”的图片、视频,经用科学理论、技术分析后,很多都在科学的范畴,有的是错觉;有的却是人类科学技术造成的,比如飞机、导弹高速运动产生的痕迹、音爆现象;还有的出于保密而不能对外解释而已;还发现一些是人为伪造、后期处理的。

极少发现有超出自然科学的“玄秘”、“神秘无解”、“不能传播”的事物。

对未知保持敬畏,更应该远离故作神秘的玄学!宇宙中未知的东西太多,我们要敬畏它,然后用严谨的科学理论、技术去探索,而绝非“故弄玄虚”去欺骗、蒙骗他人,造成误导、延误探索,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而当今我国已经进入世界科技文明的前列,早已经远离了违背科学原理的玄学,正是探索、还原我们祖先创造的悠久历史,彻底了解我们的祖宗曾经造就的辉煌的大好时机,从而增加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笔者再次声明:对河图洛书的来源已经进行了清清楚楚地溯源,并且本人是从自然科学的“实证”角度考古,而从其他角度的解读,笔者不研究、不评论、也不置可否! 不要纠缠不休!

六、笔者再发现重磅的考古成果:“古蜀国”根本不在当今四川!彻底证实三星堆非古蜀国文明,而是商王朝!

目前公布的考古成果是:三星堆是古蜀国文明。

而笔者2021年6月就提出三星堆是我国的商王朝所为,与古蜀国无关,随后用多篇文章、列出了很多证据进行讨论。

也是笔者最先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最大漏洞:支撑是古蜀国的重要文献《华阳国志》记载了“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根据此记载,蚕丛建立的最早古蜀国也是周朝中期了,而三星堆无论碳14检测或是众多文物特征显示都是商朝。

笔者最近发现了更让人震惊的证据:《华阳国志》、《蜀王本纪》记载的古蜀国文明确实是真实的存在!

一直让考古界迷惑不解的是:这么多年没有发现《华阳国志》、《蜀王本纪》记载的古蜀国王们的墓地群。一个存在了至少上十代的国家,没有墓地群,这是不可思议的,从而无法用考古来印证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让人惊讶的是:笔者最近却找到了埋葬有几个蜀王的墓地,而且还有与家族成员有关的墓地群。

●最关键是有清清楚楚地刻有这几个蜀王的铭文,与史料记载的高度吻合!

并且出乎人意外的是:古蜀国莫说在成都平原,就连在当今的四川都不是!

这样彻底证明了三星堆非古蜀国而是商王朝所为。都城在三星堆附近或稍远的成都金沙、龙泉驿。

还有一个让四川史学界迷惑不解的有关蜀王杜宇的一些传说,李商隐写的诗句也提到“望帝春心托杜鹃”。

其中一个传说大意是:杜宇派丞相开明去治水,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就将王位让给了他,自己退隐了。没想到开明继承王位之后性情大变,不管百姓疾苦,还趁机霸占了杜宇的妻子。杜宇又急又气,却无计可施,最后郁郁而终,他的灵魂化成了一只杜鹃鸟,成天哀鸣。

而流传的故事中竟然隐藏了几千年的一桩公案——杜宇很大程度是被谋杀然后被悄悄埋葬!而当时有知情者故意编出了“有关杜鹃哀鸣”的故事流传开来暗示真相,可惜当时的蜀国人无法破解里面的真相,几千年人们都没理解!

让人震惊的是,这桩几千年前的公案居然留下了作案证据,能通过考古得以破解!

笔者后续将用极其严谨的考古证据和论文形式,发表这一重大发现,绝非编造故事!制造噱头!

绝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