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原题:地缘政治环境不确定之际,莫迪希望印中关系解冻 印度总理莫迪最近接受采访时,积极评价了印度与其长期竞争对手中国的关系。这些言论让人感到不同寻常,因为自2020年发生边境冲突以来,两国关系一直高度紧张。两国关系要实现真正缓和,还需在双边和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方面取得进展。印中关系有许多亮点。双边贸易持续强劲。即使在边境冲突后,中国仍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不过这回,莫迪想要跟中方缓和关系,更多是认清了现实。这个现实不只是中国的强大,还有印度的现状。大家都知道,印度一直有个大国梦,想要复刻中国的经济奇迹,所以,在美国带头围堵中国制造的时候,莫迪政府的心思也活络起来了,想要用印度制造取代中国的市场地位。于是,在2020年的时候,相关的激励计划就开始执行了,印方前前后后还投入了200多亿美元,结果四年过去,莫迪政府“破防”了。
莫迪(资料图)
就在这个时候,莫迪加大力度,推出“生产关联激励计划”,吸引企业离开中国,流入印度。当时国内外将近750个大型企业签署了印度的计划,毕竟印度给的优惠是实实在在的,很多企业表面上说不会离开,实际上却已经在印度下棋。而印度本土企业,更是摩拳擦掌,要给中国上一课。然而喊口号的时候一个个群情激昂,开始动手的时候,所有企业都发现,他们无处下手,无所适从。
然而,路透社看到的政府文件和信件显示,许多参与了计划的公司都未能启动生产,而其他达到制造目标的公司,则迟迟没拿到莫迪政府承诺的现金奖励。这些未能启动生产的公司,可能是因为自己生产目标的问题,也可能是印度国内基础设施太落后,不符合生产条件等等,印度商务部编制的一份未注明日期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0月份,参与该计划的企业已经生产了价值1519.3亿美元的商品,占印度设定目标的37%,而莫迪政府却只发放了17.3亿美元的激励措施,不到拨款资金的8%,。
印度工厂(资料图)
印度智库印度社会发展委员会的贸易专家比斯瓦吉特·达尔直言,这或许是印度“重振制造业的最后机会”,“如果这么大规模的计划都失败了,印度还指望什么能成功呢?”达尔此前就呼吁莫迪政府为吸引外国投资采取更多行动,但他现在担心印度可能已经错失时机。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官员表示,过度的繁文缛节和官僚主义的谨慎态度持续阻碍该计划有效发挥作用。
当初的计划是,到2025年将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提升至25%,可四年之后,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不升反降,已从当年的15.4% 降至如今的14.3%。两名印度官员表示,如今该计划不会扩展到14个试点行业之外,且尽管一些参与企业提出了延长请求,生产截止日期也不会延长。,许多参与该计划的企业未能启动生产,而另一些完成生产目标的企业则发现,印度政府支付补贴的速度缓慢。3月5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出席一场活动时表示,印度希望与中国“建立稳定关系”。
莫迪(资料图)
中国和印度都正处于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发展是两国的最大公约数。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印度而言,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更稳定的供应链和更紧密的经贸合作机会。印度在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生物制药等方面具备优势,中国在电子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等领域发展较快。中印两大市场对接可以产生“1+1=11”的叠加效应。欢迎更多印度优质产品出口至中国,共享中国发展机遇。也欢迎更多印度企业通过“投资中国”增强“印度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