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印度快报》称,因美国加征关税压力临近,中印边境局势缓和,印度正考虑放宽对中国直接投资限制,升级双边经济关系。这一转变背后,有着诸多复杂因素。回溯过往,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后,莫迪政府对华采取了一系列对抗策略。限制中企投资,禁用数百款中国App,叫停中企参与基建项目,甚至喊出“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口号。当时的莫迪政府,似乎铁了心要与中国在经济、外交等多领域“掰手腕”。
可现实却给了印度沉重一击。5年过去,印度制造业不仅未如预期腾飞,占GDP比重反倒从15.4%降至14.3%。莫迪政府投入230亿美元的“印度制造”计划,仅兑现了8%的补贴,大量参与企业未启动生产,已生产的企业也面临补贴发放缓慢问题。印度政府给付的激励资金,截至2024年10月,仅为17.3亿美元,尚不到承诺款项的8%。与此同时,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外资撤离严重,2024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FDI)暴跌82%,股市外资撤出超165亿美元。
莫迪(资料图)
经济受挫的同时,印度外交也陷入困境。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一改往届对印度的战略倾斜。不仅取消印度的普惠制关税优惠,还威胁对汽车、钢铁等印度支柱产业加征35%的关税。即便莫迪在特朗普遇刺未遂时第一时间致电慰问,也未能换来美国的“手下留情”。反观中国,即便在边境冲突期间,依旧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如此鲜明对比,让印度精英层逐渐清醒,所谓的印太战略,不过是美国转嫁国内矛盾的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政府开始调整策略。2024年中印领导人喀山会晤后,双方关系出现积极变化。2024年底,中印宣布完成边境实控线所有摩擦点的脱离接触,为经贸合作扫清障碍。2024年以来,中印防长、外长频繁会晤,王毅与苏杰生两年内见面超五次,高层对话为双方积累了互信。
莫迪(资料图)
莫迪近期对中印关系表态积极,给中印关系定调为“健康且自然”的竞争,确保双边分歧不会演变成争端。他承认5年前边境冲突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目前边境局势已恢复正常,双方有意缓解局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此表示赞赏,并指出中印应相互理解、支持、成就,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和地区期盼。
除了边境和高层互动,中国投资也是印度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国投资有助于印度平衡贸易逆差,尽管印方一直心存戒备,但如今也开始有所松动。如2025年初印度虽取消400架中国无人机订单,却默许中企通过“印度化”董事会继续运营。被禁5年的SHEIN今年2月重返印度,将品牌授权给Reliance Retail并由其运营。印度政府各部门正讨论取消或减少对中国投资和贸易的限制,包括放宽对中国人员的签证限制,取消对中国进口货物的部分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允许部分中国应用程序重新进入印度市场,恢复直航和向中国学者发放签证等。
莫迪和特朗普(资料图)
不过,印度在调整对华政策时,也没忘了给自己找“退路”。就在中印坐上谈判桌磋商边境事务之际,印度国防部宣布将与吉布提、肯尼亚等10个非洲国家,于4月中旬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附近海域举行首次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印度海军副参谋长称,这是为深化与环印度洋国家海军伙伴关系,巩固印度作为地区“首选安全伙伴”和“环印度洋第一响应者”的地位。
总体来看,莫迪政府主动对华示好,是在经济、外交等多重压力下的理性选择。但印度能否将这些表态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推进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仍需时间检验。毕竟,过去几年印度在中印关系上的反复,让外界对其诚意保持谨慎态度。而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希望印方树立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共同推动双边关系行稳致远,这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