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及印度与中国的发展差距,都会让人不禁想起那句经典的“别人家的孩子”。如今,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环顾四周,被动地接受着不如中国的事实,而这一切最近被印度外长苏杰生用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演绎了一番。日前,就在新德里举行的一场峰会上,苏杰生当着全国的商业巨头们,毫不避讳地承认了印度在发展上不及中国。
苏杰生大胆发声,指出西方长期奉行"抬华抑印"战略,是导致中印差距扩大的罪魁祸首。因为西方给予了中国极大的战略重视,从而间接贬低了印度。这种观点确实颇具戏剧性,因为它将责任甩给了“外交环境”,而非直面印度本身的问题。苏杰生追溯到19世纪,认为英国殖民者扶持中国以制衡俄国,抑制了印度的发展。但这种看法显然过于简单化了历史刷新的复杂性。
我们不妨先放下苏杰生的“阴谋论”,来看看事实。首先,中国的发展并不是西方施舍的救济,而是自身改革开放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那些在田野间的汗水,在工厂里的锤炼,才铸就了今日的中国奇迹。从最低端的制造业起步,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而印度呢?则在“向东看”与“向西靠”之间摇摆不定,如同一个在狂风中寻找方向的航船。
其次,苏杰生的言论无疑反映出了一种“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定势,认为离开了西方的帮助便无法前行。这种心态不仅限制了印度在国际交往中的主体性,也使得对自身发展策略的设计陷入盲区。难怪有人会说,与其继续抱怨,不如学习如何从内部突破。
现如今,印度的制造业困境凸显出其发展模式中的深层问题。莫迪政府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意在提升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但四年过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仅达到了预期目标的37%。补贴撒得像胡椒粉,却难以溶解于土壤之中,地方政府执行低效,再加上过度依赖外资政策,这一切都让印度在发展的赛道上显得力不从心。而反观中国,这几十年来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实现了“引进-消化-创新”的良性循环。
此外,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印度政府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就是财政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大量资金耗费在公务员薪资和高额养老金上,而基建和研发领域的投入却捉襟见肘,形成了所谓的“吃饭财政”。如此一来,当别人忙着修路、造桥、搞高铁时,印度还在争论宗教议题,这样下去,印度经济发展又怎么能不慢步?
总的来说,印度若想要在新时代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实现认知上的三大转变:首先,摒弃“受害者”心态,不再一味指责外部,而是正视自身制度缺陷;其次,摆脱对西方技术和资本的过度依赖,当自己科技树攀得足够高的时候,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主创新;最后,重新定位对华关系,把握住竞争中潜藏的合作机遇,而不是把中国视为必须打败的对手。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依靠外部施舍实现崛起,中国的发展奇迹来自持续的改革与开放,而不是西方的“抬举”。所以,或许该是时候停止对于过去的抱怨,转而集中精力打造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战略了。当新德里的精英们真正意识到这点,或许才是印度真正崛起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