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2500公里的生命接力,让48岁的丽江农民季昌鹏从“呼吸都困难”到能够独立行走……近日,在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多学科团队与外院专家的协作下,这位被“怪病”缠身的山区汉子,历经30天救治终迎转机。这场救援背后,是沪滇医疗帮扶“从短期支援到长期守护”的生动诠释——即便援滇医生已返沪,跨越山河的“云端纽带”仍在为山区患者托举生命希望。



云端会诊点燃希望

沪滇协作锁定“隐形杀手”

来自云南丽江永胜县的季昌鹏,曾是“能扛百斤玉米”翻山越岭的务农好手。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在短短四个月内从手脚发麻发展到全身肌无力,连呼吸、吞咽都成奢望。妻子陈艳英回忆道,“在云南跑了好几家大医院,始终查不出病因。他躺床上喘不过气时,总觉得自己熬不过去了。”同时,他们这个靠种地、打工维生的家庭,被迫为治病四处借钱。

就在一家人绝望之际,永胜县人民医院接诊医生拨通了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的远程会诊电话。曾在该院驻点帮扶一年的神经内科医生陈淑华,通过视频调阅病例、观察患者体征,敏锐锁定“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这种发病率在0.81-1.89/10万人/年的疑难少见病,早期的治疗十分关键,若延误治疗将导致永久瘫痪甚至死亡。此时,季昌鹏发病已超四个月,沪滇医疗协作绿色通道为他紧急开启,一场与生命的赛跑就此展开。


多学科攻坚“破局”

30天创造康复奇迹

为抢抓治疗窗口,上海团队连夜制定方案:通过神经活检确诊“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轴索型)”后,神经内科联合血透室、康复科实施免疫球蛋白治疗与血浆置换,并24小时监测呼吸功能避免气管切开。治疗首日,季昌鹏的肌力便开始恢复;康复团队同步介入神经康复训练。30天后,这个曾被判定“可能残疾”的汉子,竟奇迹般独立行走。出院时,他哽咽道:“刚来时吃饭走路都不行,连喝水都会呛,现在终于又能自理了……太感动了!”

虽然我们结束了驻点帮扶,但对山区患者的守护不会断线。”陈淑华医生坦言,神经活检等检测在边远地区尚未普及,是此次确诊难点。作为援滇医生,她与团队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培训,但罕见病、少见病的诊治仍需硬件支持。


如今,上海专家通过远程系统随时为云南基层医院提供会诊支持,重症患者到沪治疗可享“挂号-住院-治疗”全流程绿色通道。此次院方还为季昌鹏减免全部医疗费及往返机票,为其减轻经济负担。妻子陈艳英连声道谢:“没想到上海医生走了还能这么帮我们!”

从四个月的求医无门到30天的生命逆转,这场救援折射出医疗帮扶的更深层价值——它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责任的延续。当“云端会诊”成为深山问诊的“标配”,当援滇医生从“帮扶者”变成“永远在线的守护者”,健康中国的微光,正透过沪滇协作的纽带,照亮更多被疾病遮蔽的人生。

文字丨毛信慧

图片丨毛信慧

编辑丨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