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是手术安全的守护者,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践行者。”在第九个“中国麻醉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空军第九八六医院麻醉科贺显建主任的话语掷地有声。
这场以“麻醉之光,照亮健康之路——带您走进麻醉的科学世界”为主题的麻醉周系列活动,既是对麻醉科五年来卓越成就的总结,更是对“老牌科室”实现追赶跨越的生动诠释。
一、融合发展:从“输血”到“造血”
2018年,原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与第四五一医院转隶组建空军第九八六医院,隶属空军军医大学。麻醉科作为医院重点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南北院区分散、人才梯队断层等难题,在“融合强院”战略指引下,麻醉科与西京医院麻醉科开展“一对一”结对帮建,开启了一场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度变革。
通过双向转诊、专家驻点、联合诊疗等模式,西京医院麻醉科董海龙主任团队带领九八六医院麻醉科完成了技术升级与管理革新。仅2023年一年的四级手术量已突破前十年的总和,2024年手术量持续增长,复杂手术占比较2023年提升40%,术中救治成功率100%。
科室通过“传帮带”机制与个性化培养方案,打造了一支73人的复合型团队。麻醉医生中,博士占比19%、硕士占比14%,多人赴国内顶尖医疗机构深造。青年骨干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数篇,在世界首例前臂毁损断肢异位寄养回植术、国内首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等12项创新手术中,展现了“敢打硬仗”的学科担当。
二、技术突破:从“跟跑”到“领跑”
麻醉科的跨越式发展,源于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五年来,科室以三大核心技术为突破口,23个现代化手术间配备国际顶尖设备,在复杂手术麻醉、舒适化医疗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超声引导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使术后镇痛效果提升30%。
纤支镜引导双腔定位肺隔离技术,将胸科手术并发症率降至0.01%。
困难气道管理四级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100%。
为170公斤超重患者实施手术
2024年科室完成四级手术3422例,同比增长79.46%。
为102岁超高龄、合并多种疾病患者实施手术
面对老龄化加剧的趋势,科室专门成立老年麻醉研究小组,针对80岁以上高龄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为高龄、病情复杂老年病患提供安全保障。
为打造“舒适医疗”,科室将业务拓展至疼痛治疗、分娩镇痛等领域,实现从“治病”到“治痛”的突破。
分娩镇痛率从2019年的5%提升至38%
无痛胃肠镜检查量年增21.74%。
三、科研创新:从“临床”到“学术”
2024年,麻醉科曾甜申报课题《GMSCs-EVs通过下调
巨噬细胞JAG1表达促进气道纤毛上皮再生的作用机制》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
没有科研的学科走不远。科室坚持“临床驱动科研,科研反哺临床”的发展路径,五年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2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
麻醉科自主研发的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基于精准麻醉理念的ERAS(加速康复外科)方案,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缩短20%。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为个性化麻醉方案提供循证支持。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临床疗效,更推动学科向“智慧麻醉”转型。
此外,科室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学科发展策略,选派科室骨干外出参加各类麻醉高峰论坛,组织麻醉护理培训班,致力向西北地区麻醉学术高地进军。
四、姓军为战:从“医院”到“战场”
五年来,科室开展义诊活动32场,惠及军民万余人次。2025年麻醉周期间,团队深入社区讲解“无痛分娩”“术后镇痛”知识,发放科普手册5000余份。
作为军队医院,麻醉科始终牢记“姓军为战”使命。在高原寒区、边疆巡回等卫勤任务中,团队展现出过硬的应急保障能力。疫情期间,12名骨干连续奋战186天,圆满完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麻醉保障任务。
科室10人加入医院战创伤救治医疗队,在多次重大演训中表现突出。2024年,团队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环境中创新“低氧环境麻醉管理方案”,为高原卫勤保障提供范例。
站在五周年的历史节点,麻醉科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
打造全军一流麻醉专科,申报全军重点专科,建立区域麻醉培训基地。
推进舒适化医疗全覆盖,构建“麻醉+疼痛”一体化诊疗模式,拓展日间手术、门诊镇痛服务。
深化军民融合创新,研发战创伤麻醉新技术,服务军队卫勤与地方应急救援。
以麻醉之光,照亮健康中国之路。 从“老牌科室”到“学科标杆”,空军第九八六医院麻醉科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部追赶超越的奋斗史。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这支“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强军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我们的执着是
做日升月落里的生命守夜人
让每一位患者
在安全与舒适中迎接新生
文:杜丽娜 崔婕 孟祥忠 曾甜
图:梁美涵 陈静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