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与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医疗质量的提升已成为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一环。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详情点击《2025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十大目标出台:输液规范、检查互认、不良事件报告等落地策略》)和《2025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

2025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共涉及40个专业领域,相比2024年发布的34个目标,不仅数量上有所增加,更在内容上进行了细致的调整与优化。

具体而言,2025年的质控目标在2024年的基础上修改了8个目标,同时删去了眼科专业的“提高青光眼前房角镜检查率”目标。另外,此次新增了7个专业领域,13个新的质控目标,其余目标则继续沿用2024年的设定,详情见表1、2。

表1 2025年新增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


表2 2025年修订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


在修改的质控目标中,病案管理专业的调整尤为值得关注。除了继续强调“提高住院病案首页诊断及手术编码正确率”这一基础目标外,原先的“提高关键诊疗行为相关记录完整率”被列入了《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在病案管理专业质控改进目标中不再单独体现。同时,新增了“提高门诊诊疗信息页采集上报率(PIT-2025-36)”。这一调整不仅反映了国家对门(急)诊诊疗质量的日益重视,也体现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医疗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更高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发布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以下核心策略。

1.医疗机构医务部门、门诊部门和病案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本院门(急)诊信息页包含信息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门(急)诊诊疗信息质量。

2.医疗机构应将门诊病历纳入本院病历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并根据门(急)诊病历特点建立质控工作机制,在医院和科室层面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质控工作,保障门(急)诊病历质量。

3.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质控指标,利用本院门(急)诊诊疗信息加强管理,分析门(急)诊运行管理和诊疗质量情况,并根据分析结果开展针对性改进工作。

4.医疗机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为何新增“提高门(急)诊诊疗信息页采集上报率”这一目标显得如此重要?门(急)诊诊疗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90%以上。因此,强化门(急)诊诊疗质量管理对于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医疗机构已经实现了门(急)诊诊疗信息的电子化记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要求和标准,相关信息散于多个信息系统,对精细化、科学化开展门(急)诊质控工作形成制约。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曾于2024年颁布了《关于印发门(急)诊诊疗信息页质量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并于同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该通知详细规定了医疗机构需及时汇总保存的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信息、诊疗信息及费用信息等4大类72项门(急)诊诊疗信息,并明确了这些信息项的具体内涵、采集和保存要求,同时制定了信息质量与接口标准,确保信息数据的规范性和可用性。

该通知还进一步强调,各医疗机构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完成相关信息的采集、保存、分析和反馈工作,以推动门(急)诊诊疗质量的稳步提升。

此次2025年医疗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的调整与优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医疗质量提升的高度重视与坚定决心,也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质控方向与路径。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疗质量将实现新的飞跃与提升。

综合整理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