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生人口的情况, 关乎着一个家庭能不能延续香火的问题,对国家的影响很大,像经济活力、社会结构,还有公共政策怎么制定和布局,都跟它有关系。

2016 年和 2017 年的时候,因为全面二孩政策开始推行了,那两年迎来了一个生育的小高峰。

2016 年出生人口有 1880 多万,2017 年也有 1800 多万。至此之后,出生人口就一直在往下滑。2022 年降到了 956 万,2023 年更是掉到了 902 万。

虽说 2024 年又回升到了 954 万,可总体看这下降的趋势还是特别明显。人口出生率也跟着一直走低,2024 年都降到 6.77‰ 了。

这已经说明生育的根基有点不稳当了。

现在的年轻人,可是未来生孩子的主力军,但是受经济压力、工作上的焦虑、生活方式改变,还有生育观念变化这些因素影响,他们生孩子的意愿越来越低了。

拿城市里的中产阶层来说,房价那么高,教育成本也高得吓人,职场竞争还特别激烈,就算他们心里想生孩子,一想到养孩子要花那么多钱,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虽说 2022 年二孩率达到了 38.9%,三孩率是 15%,这俩加起来超过一半了,但是因为一孩出生的数量少了,也就是生育的这个起点没打好基础,所以还是没办法改变出生人口下降的大趋势。



这其实反映出现在生育主力群体分成两拨了:一部分家庭有想法也有能力生好几个孩子,可另一部分家庭,特别是那些年轻的、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他们生孩子的意愿低得可怜。

2025 年出生人口会怎么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2024 年的时候,因为之前积累的一些生育意愿,再加上各地出台了不少鼓励生育的政策,出生人口确实有所回升。但是不利的因素也不少啊。

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能力最强的那部分育龄妇女数量一直在减少。而且现在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已经比较固定了,这些都给出生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有专家预测,2025 年中国新出生人口可能就在 800 万到 850 万之间。

出生人口一直减少,对社会的影响大而深远。

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教育资源配置。幼儿园因为孩子少了,数量和招生规模都在缩小。

照这个趋势下去,以后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可能都得面临学生不够的问题。

这就逼着教育机构重新规划怎么布局,调整教学资源。

劳动力市场也受到冲击了,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这样一来劳动力成本就得上升,好多行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还有养老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了,老年人在总人口里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社保的压力一下子就变大了,现在的养老模式也得创新才行。

仔细分析中国出生人口这个问题,能发现它有个 “三重断裂” 的特点。

代际断裂。生育旺盛期的女性数量,从 2016 年的 1.14 亿,一下子降到了 2023 年的 0.89 亿。

观念断裂。对 Z 世代做生育意愿调查发现,他们理想的子女数量从 2016 年的 1.8 个,降到了 2023 年的 1.3 个。

政策断裂。国家生育支持政策投入在 GDP 里占的比重只有 0.15%,跟那些生育率已经回升的国家比起来,差得远多了。

经济方面的约束呈现出一种 “四维挤压” 的情况。

住房成本:重点城市房价和收入的比例平均都达到 18.7 了。

教育支出:城镇家庭在孩子 K12 阶段的教育成本,在可支配收入里占的比重是越来越高。

机会成本:女性一生孩子,职业生涯就得受大影响。

代际转移:现在好多都是 421 的家庭结构,年轻夫妻得面对双方老人带来的双重财务压力。

政策在执行的时候,也有 “三大约束” 这样的瓶颈。

因为制度一直以来的惯性,生育支持政策还是延续着以前 “补缺口” 的那种老思路。执行上也有偏差,补贴预算真正执行到位的比率很低。还有就是系统之间脱节,像托育机构,好多地方空置率都特别高。



不过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已经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了。

政策方面,出台了不少措施,像延长产假、陪产假,给育儿家庭发补贴,还有税收减免等等。同时呢,也在加快建设托育服务体系。社会层面,企业也在想办法探索更灵活的工作制度。媒体和舆论也没闲着,都在努力引导大家,营造一种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社会氛围。

出生人口问题是个特别复杂的大难题,需要咱们打造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的 “第四空间”。

把生育这件事儿重新看作是全社会一起的投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社会规则,实现育儿成本大家一起承担,育儿带来的好处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才能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