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下降,房价必然暴跌?

事情没那么简单

“人口下降必然导致房价暴跌”,这种说法被很多人挂在嘴边。尤其是2022年中国出现人口负增长后,此论调更是甚嚣尘上。

支持这一观点的人,通常会提出三个理由:人口减少了,对房子的需求自然就少;城镇化差不多到头了,新增住房需求上不去;房地产税眼看就要落地,会给房价带来额外压力。乍一听,这些理由似乎挺有道理。但实际上,这里面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货币的价值变化。

人口负增长并非中国独有。《柳叶刀》预测,全球人口在2064年达到97亿峰值后会持续下降,到2100年,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保持增长,其他地方人口都会减少。要是按照“人口下降,需求减少,价格暴跌”的逻辑,那非洲以外所有国家的房价都该变得极其便宜才对。可现实并非如此,2022年,日本中心城区房价创下32年来新高,韩国首尔市中心房价更是突破15万元每平。

再看过去40年,中国猪肉价格从1元美金涨到18.5元,阳春面从0.8元一碗涨到20元。这些物价上涨的背后,是货币购买力下降在作怪。假设1980年往银行存1万元,按3.5%年化收益计算,到2020年本息约3.5万元,但实际购买力只有1980年的五分之一。在货币超发的大环境下,资产价格上涨是大概率事件。

先看看韩国的情况。韩国生育率在全球排名靠后,房地产税高达65% - 75%,然而首尔房价直到2022年,政府推出270万套住房供应计划,并将利率加到3.5%之后才开始下跌。

再看看日本。东京人口已连续12年负增长,但2022年新建住宅均价同比上涨17.2%。核心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支撑房价的关键因素。

回到国内,人口流动正在重塑供需关系。虽然总人口减少,但像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人口仍在持续流入。2024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19.94万,东莞、广州也保持增长态势。

同时,政策调控也在发挥主导作用。2025年楼市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是套内面积计价,减少公摊争议;

二是房屋养老金制度,保障老旧小区维护;

三是城市更新,推动存量改造。这些政策导向正在重构市场逻辑。

从资产属性角度看,在货币持续贬值背景下,房产作为实物资产的保值功能愈发明显。惠州楼市的起伏就证明,脱离金融政策,只看人口对房价的影响,是徒劳的。

郑永年教授在博鳌论坛指出,房地产顶峰已过,但高质量房产仍有潜力。这揭示了三个关键方向:

第一,结构性分化。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房价走势将进一步分化。核心城市因资源集中、人口持续流入等因素,房价可能相对稳定甚至上涨;非核心城市则可能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第二,品质化转型。绿色、智能、适老化住宅将成为新增长点。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提高,这些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住宅类型将更受市场青睐。

第三,金融政策主导。利率调整、信贷宽松度仍将是市场主要调节剂。金融政策变化对房价影响直接且显著,利率升降、信贷政策松紧,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房价走势。

归根结底,人口负增长与房价走势的关系,本质是货币价值与资产定价之间的博弈。当全球央行持续释放流动性,核心城市资源加速集聚时,简单套用“人口暴跌论”逻辑显然站不住脚。与其纠结房价是否会跌,不如关注货币超发下的资产配置策略,因为通胀浪潮中,优质资产永远是抵御风险的最佳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