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生?生几个?”这可能是当下太多小夫妻纠结的问题之一。从“计划生育”到“全面放开三孩”,再到各地花样百出的生育补贴政策,生育话题的热度从未消退。现在越来越多的生育奖励或者扶持政策出台,“生的越多,奖的越多”的逻辑,能解决了生育率问题?


最近的呼和浩特的三孩补贴政策,引发全民围观,金额太“炸裂”了!生育一孩补贴1万元,二孩补贴5万元,三孩及以上补贴10万元,创造了新的奖励记录。但是德先生也有些怀疑,真的戳中了普通家庭的痛点吗?让他们决心养孩子了?生育奖励会不会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隐忧?

一、生孩少,养宠物多!生育率下降的背后真相:

德先生看到了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跌破900万大关,总和生育率(TFR)仅为1.09,创下历史新低。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 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虽然有所反弹,但是还是太让人忧虑了。背后是:


1.普通家庭越来越大的“生育焦虑”

生育率下降的背后,是普通家庭的“生育焦虑”的三座大山,担心房子问题、教育问题、自己和孩子未来就业问题。这让很多年轻人对生育望而却步,尤其是中等收入家庭,他们既不像富裕家庭那样“不差钱”,也不像低收入家庭那样“敢生敢养”,反而成了生育意愿最低的群体。

2. 富裕家庭愈发自由的“生育竞赛”

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生育三孩甚至更多,不仅没有经济压力,反而能获得高额补贴。例如,浙江温州的一个家庭,已生育五男四女,仍计划再生三个,凑足“十二生肖”。这样的家庭,将生育视为一种“家庭荣耀”,而补贴政策只是锦上添花。

3. 低收入家庭改变命运的“逆向选择”

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生育三孩及以上,意味着获得更多补贴,却可能将育儿责任转嫁给社会。这种“逆向选择”,不仅无法提升生育质量,还可能加剧社会负担。


二、为何头孩和二孩,才应该是生育的“主角”?

生育奖励的逻辑,应该是“让更多家庭愿意生”,而不是“让少数家庭多生”。普通家庭通常最多生育两个孩子,而三孩及以上的生育决策,更多是经济条件极好或极差家庭的选择。因此,生育奖励应更倾向于头孩和二孩,才能真正激发普通家庭的生育意愿。

“破冰者”头孩: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生育头孩是最大的心理和经济门槛。降低头孩的育儿成本,可以让他们更愿意迈出第一步。

“延续者”二宝:头孩的育儿经验和经济压力,直接影响二孩的生育决策。通过补贴二孩,可以鼓励家庭“再接再厉”。

“锦上添花”的三孩和多孩:仔细观察周边家庭,但凡生育三孩及以上的家庭,更多的是富裕家庭或者特别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他们真的在于扶持政策吗?出现了两极化的理解,但是背后都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不同,而普通家庭在再分配中都是失去者,高补贴,反而可能引发“逆向选择”。

三、倾斜普通家庭,头孩和二孩的社会“边际效应”更高

根据《中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的数据,头孩的生育意愿对生育率的影响最大。超过70%的家庭表示,如果头孩的育儿成本降低,他们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而三孩及以上的生育意愿,仅占不到10%。这表明,头孩和二孩的“边际效应”更高,即每增加一单位投入,带来的生育率提升更显著。

此外,研究显示,头孩的生育补贴对妈妈们的职业发展的影响更小。女性在生育头孩后,往往面临职业中断的风险,而二孩的生育决策则更多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但是生育三孩之后,妈妈们的职业生涯基本中断。那么多补贴头孩和二孩,可以在不加剧性别不平等的可能前提下,有效提升生育率。

要持续打破低收入家庭的“生育依赖”,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多生育可以多补贴,但是可能也会将育儿责任转嫁给社会。同样也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例如,公立学校的学位紧张,托育服务的供不应求,都可能成为社会问题。

四、针对性出招,应让生育奖励更“接地气”

  1. 提高头孩和二孩的补贴力度:将更多资源倾斜到头孩和二孩,例如一次性发放更高额的补贴,或提供长期的育儿津贴。这可以降低普通家庭的育儿成本,激发他们的生育意愿。
  2. 完善育儿配套措施:除了经济补贴,还应加大对托育服务、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的投入。例如,提供免费的公立托育服务,或延长产假和育儿假。
  3. 避免“阶梯式”奖励的陷阱:三孩及以上的补贴应适度,避免引发“逆向选择”。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教育补贴等间接方式,鼓励多孩家庭,而非直接发放高额现金补贴。

“生的越多,奖的越多”的逻辑,看似简单直接,却可能引发社会分化与资源错配。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生育率下降的背后,是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感,才能真正解决生育问题。” 生育奖励的逻辑,或许正是从这里开始。让头孩和二孩成为“主角”,别让三孩“抢了风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