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文化记忆丛书
中国传统村落
寿州村
地理位置:湖南省耒阳市太平圩乡寿州村
村域面积:约 0.49 平方公里
居住人口:原住民大多数为贺氏后裔,户籍人口有 369 人
保护状况:2016 年被国家住建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传统村落
村落概况
寿州古村位于耒阳市太平圩乡,村域面积 0.49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有 369人。
2016 年被国家住建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传统村落。目前所遗存的建筑主要为清代、民国风格,砖木结构,青灰色瓦顶,前低后高连垛式院落布局。
寿州村分为老湾和新湾两个部分,古建筑群总面积约 9000 平方米。
目前尚存 20 余栋古民居,并有着保存完好的四合院落。
建筑物有祠堂、民居、祖先堂、私塾、戏台等,建造形式均为典型的湘东南地方风格。
寿州村的主要代表性建筑有“文忠第”“迎祥巷”“文园”“祥瑞室”“南金第”“养德堂”等。
整个村落建筑,均表现出耒阳本土民居特色,建筑格局充分展现了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传承的特点,是耒阳市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明洪武元年(1368)贺氏先祖荣魁公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从千里之外的江西搬迁到现在的寿州村,距今有 600 多年历史。
荣魁公因战乱逃荒陷于深山之中,发现此处景色绮丽,植被繁茂,气候宜人,于是就在此安家。
清代晚期,贺氏后裔寿公荣归故里,村庄所在地当时几乎是一片荒芜,但是绿树成荫,泉水清澈,风光幽雅。
寿公观村内地形前有绿水后有青山,故依山就势兴建土木,成就了现存的传统建筑。因寿公德高望重,故将村子取名寿州村。
此后代代繁衍生息,古村落经过 600 多年不断建设,形成一个较大的传统村落。
寿州村现存的传统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光绪六年(1880)寿公主持修建“文忠第”院落。
清光绪三十年(1904)传萱主持修建“金南第”院落。寿州村的传统建筑大气秀婉,外观端庄秀美,内部格局井井有条,有京城四合大院的雄伟格局,也有江南庭院的园林风范。
历史人物
寿州古村的原住民多为贺姓,据耒阳县志记载,祖先荣魁于明洪武元年时空地标 000(1368)搬入寿州,后有梦琪(十七世)、寿昌(十八世)被官府选为贡生、孝子,其母亦曾获清朝廷“旌表节孝”匾额。
寿昌生有三子:长子传薪(献书),岁贡生;次子传萱(献勋),优廪贡生,补用中书科中书,曾任城步县训导,郴州道正;三子传兰(献琛),清大学生,直隶州分州。
后有金章(二十世),任县丞。
寿州古村承载了太平圩旧时太多的历史和荣光。
该村载入史册的历史名人有清代孝子贺寿昌、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先行者贺恕。
贺寿昌,号仁轩,清贡生,耒阳太平寿州人。
母亲年老步履艰难,于是他辞官回家侍奉老母,时时小心如护婴儿,有事外出更深必归,背健忘之母回家,亲自为娘清洗污物,无微不至。
置田施钱给族中贫者以抚育幼婴和购买棺材。其孝心传至后代,后来寿昌老妻患病,儿子用口为娘吮脓,贺寿昌家传孝道的故事载于光绪《耒阳县志·卷六·人物》。
贺恕(1899—1947),字仲平,号如心。1917 年,考入设在衡阳的省立第三师范。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发动爱国学生举行游行活动,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并着手组建了湘南最早的革命团体“沙子会”。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贺恕受毛泽东的邀请到长沙一师附小任教,并协助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他是毛泽东介绍入党的第一个耒阳籍中共党员,也是第一个出席国际会议的教师党员代表。
1924 年 2 月,贺恕任中共湘南区委组织部部长。1925 年 2 月,贺恕报请中共湘区执委批准,成立湖南省第一个县委组织。
1927 年马日事变后,贺恕遭到通缉,携朱舜华转移至长沙郊区开展地下斗争,组织参加了 10 万农军围攻长沙的战斗。
同年 8 月下旬,贺恕夫妇被省委派往宝庆(今邵阳)工作,11月,贺恕任湘西南特委书记,朱舜华任特委组织委员。
1930 年 7 月,贺恕调任江西省委书记。1932 年,经刘少奇推荐,党组织安排贺恕担任何香凝(廖仲恺夫人)的秘书,朱舜华则在何香凝创办的国难救护所工作。
1934 年 10 月,贺恕在上海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被囚禁于南京。
他在狱中,宁死不屈,受尽酷刑,造成终身残疾,后经组织营救出狱,继续在上海从事秘密革命斗争。
1947年4月,贺恕病逝于上海。
贺恕的事迹在家乡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寿州古村和寿州村小学皆有展览。
传统建筑
寿州古村形成于明代,盛于清代,古建筑群以贺氏祖先堂为中心,整体布局为三纵三横,占地约 20 亩。
目前所存建筑主要为清代及民国风格,砖木结构,青灰色瓦顶,为前低后高连垛式院落布局。
下面介绍两处代表性传统建筑。
贺氏宗祠“养德堂”。“养德堂”又名“当代儒宗”,位于寿州古村东段约千米处,为公共性宗族民间建筑,通常用于举办家族大型祭祀和庆典活动,也是旧时贺氏家族议事的文化活动中心。
贺氏宗祠“养德堂”为三横三纵院落式建筑,砖、石、木结构,前低后高,一级逐比一级高,其他各进以梯级向后抬高,既方便排出雨水、积水,保持院内干燥、整洁,又合了中国传统步步高升的喻义。
祠堂通宽六间,深三进,高二层,地面台基素土夯实,采用青砖装饰地面。
第一进前置廊檐,廊内立檐柱两根支持屋檐,柱础石上鼓下方,台基铺设青砖,门楣上书“当代儒宗”,左右有对联,但字迹已模糊不清。
进入前厅,置一长方形天井,盖双坡硬山瓦顶,纳四坡水。
第二进为中厅,整厅高大雄伟、气势辉煌,内置金柱 8 根,柱上出华字架支持屋顶,为三层抬梁式梁架结构,屋面硬山顶,两侧出三字山墙。
祖先堂设在正厅,地势略高,台阶五级,堂后设神龛,左右为次间。
祠堂厢房宽一间,高二层,长与祠堂深一致,分布于中轴线两侧,以长条形天井与中轴相间隔。
内部木构件装饰花哨,主要装饰额枋、门枋、过枋、拼花板、雕花隔断、雕花神龛、多层镂空雕雀替等,色调多以朱红色为主,部分雕花板件填有五彩和金银色。
房屋正脊中部的“品”字堆瓦装饰及火焰状压脊物,脊两端生起鹄尾装饰,三字墙的工艺形态等均表现出耒阳地区清代至民国时期民间工艺营造方法。
贺氏“文忠第”。“文忠第”位于寿州古村西端,面宽六间,高两层,与两侧房屋共外沿墙垛。正面为前檐廊,呈锁头状,依次分布前厅、中厅、祖先堂,大门居内依风水布局略偏东南向,大门内天井呈长方形,四周环两层跑马楼式阁楼,阶檐垛子屋两侧外墙施金字山墙,悬山顶、小青瓦,墙基采用青色大理石拼砌。
第二进为中厅,两侧厢房内收、置中门,部分门板已损毁,其后是祖先堂,设立神龛,摆放祖先牌位,显得十分庄重,次间布于厅堂两侧,多作生活居住空间。
该建筑朴素简洁,以青黛、粉白、朱红为主色调,前檐廊下采用回字形雕花拱承托外伸檐口,屋上金字墙下沿至墙角,皆为青砖裸露,表现青水墙的韵律,这些均显示了清代耒阳民间古建筑造型艺术特征。
“文忠第”纵深长度、整体宽度均匀,总面积上千余平方米,这在古代是少有的大宅。纵向看,院内有一通到底的大厅,分前厅、中厅和上厅三段。
厅与厅之间,是宽阔的天井,院内光线充盈、空气通畅。
前厅、中厅面积较大,用来会客和办事;上厅面积较小,摆放着先祖的灵位,用来祭拜先祖。横向看,左右两侧,均有厢房,在当时是给家仆居住的房间,房间相对狭小;中厅、上厅左右两侧,则各有四间厢房,在当时是大宅主人、家中老人居住的房间,房间显得比较大气。
厢房往外延伸,依次分布着花坛、水井、长廊、厨房、马棚等。
青石铺就的排水沟,四通八达。院落之外,还配有私塾和医馆。
由此可见,当时的寿州村,已经是一个生活配套完整、社会功能齐全的村庄了。
历史遗存
风水池塘。风水池塘面积约 600 平方米,呈满月形,位于村落民居环抱之间,与村落后面坐山呼应,呈藏风纳气聚宝盆之势,同时有为村民提供用水和消防的作用。
古井。村前有古井 2 处。一处是四周砌有石墙的方井,四季无论旱涝皆不盈不溢,水质清澈甘洌,沿石阶上下,非常方便取用;另一处为两口相连的方井,中间有一石槽相通,一口为饮用水井,由石槽将饮用水井的溢水引入另一口井,可为洗涤用水。
石花坛。花坛位于村内建筑的天井中,汉白玉材质,六面柱体造型,每面皆有梅兰菊等雕花图案,下有基座。造型奇特,构造精巧,体现房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调。
- The End -
作者:刘素娟
来源:文化耒阳
免责声明:本平台按耒阳社区及各网站网帖推送的任何图文言论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