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蒋介石的绝对心腹,陈诚在国民党中的地位非常高,他曾经被称为小委员长,是蒋介石多年以来除了戴笠之外最信任的人。

蒋介石如此信任陈诚,是因为在蒋介石背叛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陈诚就一直跟随蒋介石,蒋介石指挥国民党主力跟红军作战的十年时间里,陈诚就已经是蒋介石的总参谋长,成为了蒋介石集团中,反对工农武装革命的第二人。

陈诚在晚年的时候,曾经被台湾省当地媒体进行了采访,有人问他,在跟红军作战的岁月里面,哪些解放军将领让他觉得是最厉害的,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想听一听陈诚对于那些已经成为了共和国开国元帅大将们的看法。



问问题的人,显然心里已经设置好了答案,他以为陈诚会说的是那十大元帅或者10位大将其中的一个,但出人意料的是,陈诚没说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这些元帅,反而提到了一位我国的开国上将。

陈诚所说的印象最深刻的红军将领,就是李聚奎将军。

陈诚之所以说是李聚奎上将让他印象非常深刻,是因为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陈诚曾经指挥部队与李聚奎率领的部队发生了一次正面的碰撞,陈诚指挥的中央军兵强马壮,不仅人数多,装备还是非常精良,但却被李聚奎活生生挡下来了。

这场让陈诚‬记忆深刻的战斗,就是第五次反围剿时候的三岬‬嶂战斗。



1904年12月31日,李聚奎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西坪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1904年的时候,中国还是在清朝廷的统治之下,因为中国当时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这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下,李聚奎的童年与土地和劳作相伴,鲜有机会接触外界的光辉。

但‬李聚奎不知道的是‬,命运的转折在1926年悄然到来。

1926年8月,为了改变命运,李聚奎报名参军,最初被编入国民革命军唐生智第八军工兵营一连,后来又被编入彭德怀的团中。

李聚奎后来也跟随着起义,成为了一名红军指挥员。



当时间来到1930年10月,红一军团攻克赣西重镇吉安后,李聚奎被任命为第二十七团团长,那时的他,已不再是初入军营的新兵,而是逐渐成长为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指挥官。

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他的军事生涯,迎来了第一次高光时刻。

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开启了第一次围剿,在毛主席、朱老总、彭老总的指挥下,李聚奎率部参与第一次反围剿,并在龙岗战役中一举成名。

龙岗战役,是中央红军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

1930年12月,蒋介石集中7个师约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



12月2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国民党军的前线总指挥张辉瓒亲自率领第十八师的先头部队戴岳旅,由龙岗向五门岭进发。

在开战之前,战场就已经被雾雨笼罩,这就导致了能见度极低,而这种情况,国民党军不适应,却为红军的伏击提供了天然掩护,当敌军尖兵连进入红军潜伏地王竹岭附近时,李聚奎果断下令部队开枪。

按照原计划,彭德怀的红三军第八、第九师从左右两翼发起猛攻,而李聚奎所带领的‬第二十七团从两山之间的山沟直插敌阵。

这场战斗来得突然,但双方都是部队的主力,所以战斗异常激烈,在这场战斗中‬,第二十五团团长王玉洪负伤倒下,局势一度危急。



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李聚奎挺身而出,接过指挥权,协调两个团的部队继续作战,而在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右大腿,鲜血汩汩而出,但他并未退下火线,而是坚持指挥,直至红军吃掉戴岳旅及增援的一个团。

随后,他率部直奔张辉瓒的指挥部,将其残部团团包围。

张辉瓒试图突围,集中火力向红九师方向猛冲,但李聚奎临危不乱,建议调预备队第二十六团上阵,李聚奎这一个‬临时‬决策,成为战斗的转折点,最终红军全歼敌第十八师两个旅及师部共9000余人,生擒张辉瓒及第五十三旅旅长王捷俊。

张辉瓒被我军俘获,蒋介石暴跳如雷,我军士气大增,第一次反围剿,也以这样辉煌的战国结束。

当时间来到三年后的1933年2月,李聚奎迎来了又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当时的李聚奎已调任红九师师长,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黄斯渡、游湾战役后,红一军团首长将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了他:

“带九师直插大龙圩,袭击敌人师部,争取活捉敌师长。”

与此同时,敌军五十二师和一个旅集结于大龙圩,这个位置对于我军威胁很大,敌人随时都会对我军造成威胁,所以当时的形势非常紧迫,为了避免发生变化,李聚奎毫不迟疑,立即指挥部队奔袭而去。

到达距大龙圩约半公里处时,他停下脚步,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敌情,在他的望远镜中,远处,小河桥上站着一位穿雨衣的军官,手持望远镜眺望远方,身后跟着一匹马和十余名军官。

李聚奎敏锐地判断,这位军官即便不是五十二师师长李明,也必是敌方高级指挥官,他迅速下令部队一线展开,以急袭战法向大龙圩包抄猛攻。



通常,机枪连只负责火力掩护,但这次,他果断调整战术,让机枪连随步兵一同冲锋,以增强突击效果。

就是这种突击的战术,用了仅仅40分钟,红九师便歼灭敌一个旅及师部,俘虏李明及其部下300余人,战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听闻战报,颇为欣慰。

而‬由于红九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的出色表现,李聚奎被授予二级金质红星奖章。

1934年的年初,蒋介石下令大量的中央军部队以及地方部队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总攻”,也就是第五次围剿战斗。

我军第五次反围剿战斗打响之后,当时已经担任红一军团一师师长的李聚奎接到了中央军委接到了军团部给予的任务,要在三岬嶂地区完成阻击。

三岬嶂是鸡公山西北方向的重要据点,敌人如果拿下这里,就会对红九军团造成巨大的冲击。



于是乎,李聚奎下令杨德志的一团作为主力部队,在这里随时阻击敌人。

陈诚派遣了国民党的九十四师作为主攻部队,国民党的十四师还有六十七师协同作战。

毫不夸张地说,这次作战是极大的不对等作战,两军之间兵力差距极大,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李聚奎率领红一师牢牢挡住了敌人,虽然敌人火力强大,而且还有飞机进行空中轰炸掩护,但是李聚奎战术多变,而且非常熟悉地形,趁着机会还对九十四师进行了突袭。

最终让敌人进行溃败,陈诚三个师只能后撤,注定无功而返。

这也是陈诚对李聚奎印象最深的一次战斗。



只可惜,当时的中央红军被错误的冒进思想指挥,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

而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一方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李聚奎率领红一师担负掩护中央机关转移的重任,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为红军主力争取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1934年10月21日,红一师在李聚奎指挥下袭占新田,突破敌第一道封锁线,随后,在城口附近突破第二道封锁线,进入乐昌地区的深山密林。

此时,敌军从三面夹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尾随追击,情况危急,李聚奎奉命率一个团为全军开路,保护部队通过粤汉路,他迅速调整部署,率红三团赶到前线,遇见随中央纵队行进的毛主席、周总理等人。

周总理摊开地图,指明前进方向,并嘱咐他确保全军安全通过。



毛主席‬则叮嘱:

“你们在前面开路,动作要迅速,具体道路由你们决定,我们后面跟着来。”

李聚奎谨遵命令,率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进占宜章县城,最终掩护红军渡过潇水,向湘江挺进。

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惨烈的一战,蒋介石调集20个师沿湘江布防,意欲将红军主力歼灭于此,李聚奎率红一师赶到觉山,与敌两个师展开激战,此时‬部队已连续行军两天两夜,疲惫不堪,但面对敌人的轮番进攻,他指挥红二团、红三团正面阻击,打退敌人多次冲锋。

敌军在飞机掩护下加强攻势,甚至迂回至红一师后方,战斗异常艰苦,红军最终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付出了沉重代价,许多指战员长眠于湘江两岸。



也是在湘江战役之后,陈诚对李聚奎的表现更加惊讶,他完全想象不到,李聚奎是怎么做到的。

1935年1月,李聚奎又率红一师强渡乌江天险,乌江水流湍急,江面宽200多米,两岸悬崖绝壁,敌军凭借地利阻击红军,他指挥部队在回龙场渡口发起强渡,红一团突击队冒雪乘竹筏渡江,红一团‬历经失败后终于成功,全师及后续部队随之渡江,占领遵义城。

此后,他率部听从‬毛主席的指挥四渡赤水,再渡乌江,逼近贵阳,为红军甩开追兵争取了主动。

5月,红一师奉命强渡大渡河,李聚奎与政治委员谭政率部冒雨行军70多公里,激战守敌,控制安顺场河段。

在李聚奎和杨得志‬的指挥下,红一团奋勇队在敌火力封锁下登上渡船,最终冲过惊涛骇浪,占领对岸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渡河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之中,李聚奎的表现非常出色,红一师在李聚奎的带领下,一路披荆斩棘,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克服了大量的困难,红一师也成为了中央红军绝对的主力。

李聚奎将军在红军时期的资历,完全能够与大将相媲美。

当红军长征到了陕北之后,1937年,国共停止内战,开启了第二次合作,红军主力随后被改变为国民革命军,而在1938年10月的时候,李聚奎奉命赴鲁西北组建八路军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在黄河以北、津浦路以西打击日伪势力。

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担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参谋长,随部队征战至海南岛。



1950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

虽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李聚奎将军没有在前线进行指挥,但是他负责后勤工作的时候,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表现。

当时美国空军对我军运输线狂轰滥炸,物资送达率仅60%-70%。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聚奎建议在交通干线设防空哨,调集9个团共2万人,在2800多公里线路上设1568个哨所。



就这样,一条防空警报线就建立起来了,于是乎,沿途运送物资的司机只要听到信号枪响便躲避,汽车损失率迅速降至百分之零点‬几‬。

美军远东空军副参谋长也惊叹其保障能力,称希望战后能见这位后勤部长一面。

1955年,李聚奎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李聚奎将军在开国上将行列,似乎名气不如杨得志将军,但是许多开国上将,对于李聚奎将军非常尊敬,杨得志在老年的时候,参加老战友们的聚会,都依然坚持要在门口等到李聚奎将军到来。

李聚奎将军,也是我军之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值得令许多人惊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