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开国上将李聚奎给在四川万县政协写了封信,并指明要段海洲收。
段海洲收到信以后,也不由得老泪纵横,时隔46年后,他们两位老战友终于恢复了联系。
年轻时的段海洲确实有过不平凡的经历,他本出身富足,但却并没有游手好闲,而是积极投身革命中,抗战时期在老家冀南还拉起了一支游击队,
段海洲部当年与八路军129师771团合编后,对外称“八路军一二九师青年纵队”,下辖三个团,段海洲任纵队司令员,李聚奎任政委。
李聚奎与段海洲相交多年,又同在冀南抗战,有着很深的战友情谊。
不过,段海洲人生急转直下,他并没有挡住诱惑,而是离开了八路军,根据其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不难看出,他对当年这桩往事始终悔恨。
一
不少文章都称,五十年代段海洲在重庆开理发店,李聚奎曾去重庆视察,偶遇了开理发店的段海州,两人还有过一番谈话。
不过,并没有相关资料证实,李聚奎、段海州两人在五十年代有过交集,而且从李聚奎将军的任职情况来看,他也并不需要特意到重庆视察。
李聚奎将军的回忆文章曾提到段海洲,但也只是提及曾听说段海洲在重庆开理发店,但是两人没见面。
根据李聚奎将军回忆,当年重庆解放后,我军确实曾找过段海洲,找人的是时任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后来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李达,只是并没有找到。
至于为什么是李达将军去找,我想大概原因是,当年段海洲所部与八路军129师771团合编,段海洲本人虽然离开了队伍,但他不少旧部其实都留在了129师。
李聚奎将军称:
“段海洲虽离去,队伍依旧紧跟共产党和八路军。众多进步青年随之成长。陈元龙同志后成新四旅政治部副主任,陈子斌同志任十团团长,均英勇战死。段部青年学生,解放后多数成大学领导干部,成为新中国教育中坚。”
从这个角度来看,段海洲其人还是颇有能力的。
1909年,段海洲出生于河北一个地主家庭,但他自幼受过高等教育,还在阎锡山部队担任过教官,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抗战爆发后,随着忻口战役、太原战役相继落幕,以国民党军为主的华北地区抗战逐渐转向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八路军开始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段海洲当时也回到了老家冀南地区,并在家庭的支持下,拉起了一支队伍,后来这支队伍从几百人扩编至四五千人,成为了一支不弱的抗日力量。
1937年年底,八路军129师创建起了依托于太行、太岳两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太行、太岳站稳脚跟以后,八路军也把主要的发展方向定为冀南广袤的平原地带,当时段海洲部不属于任何势力,就成为我军积极争取的对象。
1938年春,陈再道、宋任穷率领八路军东进纵队挺进冀南,并站稳了脚跟,在后续对日作战中连续取得胜利,在集合整编了当地数股散乱的抗日武装后,在南宫建立了民主政府,同年5月,徐向前、李聚奎也率领八路军769团一部分开赴冀南。
八路军在冀南地区声势浩大的举动,引起了各方关注。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段海洲也面临着一个选择。
二
段海洲当时的处境很不好,当然这个压力不是来自于八路军,而是来自于同样盘踞河北的国民党河北民军第二路军赵云祥部以及国民党军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
赵云祥原来是西北军出身,这个人在资料记载中并不全,特别是其从抗战爆发到1942年4月这段经历(1942年赵云祥率部投降日伪,抗战胜利后在盐城起义,所部改编为解放军)。他之所以对段海洲部形成威胁,倒不是因为他想打击这股抗日武装,而是想收编这股力量为己用。
段海洲对赵云祥没有多少好感,特别是赵云祥之前曾做出过扣留他参谋长的举动,打从心底里就抗拒赵云祥的收编。
在这种困难重重的时候,段海洲急需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后盾。
1938年春,八路军挺进冀南活动后,给段海洲带来一丝希望。
段海洲的想法是借助八路军的力量来抵抗赵云祥,但当时段海洲麾下有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诸如陈元龙、李松霄等,都持让部队接受八路军的改编。
段海洲最初很犹豫,但在众人劝说下,最终坚定了接受改编的想法。
为了表示诚意,段海洲特意派陈元龙到南宫去联系,并经张策、段君毅介绍,与中共冀南区党委书记李著玉以及东进纵队领导陈再道、宋任穷取得联系。
在段海洲展现出接受八路军改编的诚意后,时任115师副师长的徐向前立即向段海洲部派去工作人员,并要李聚奎出任段部政委,协助段海洲对部队进行整顿。
李聚奎抵达南宫后,与段海洲见面,徐向前还特意引荐:
“这就是我们给你派的政治委员,他同你一路去武强,把队伍整理一下,然后就开到南宫来。”
李聚奎对于出任段部政委一度也很犹豫,因为他过去一直是军事干部,善于大仗,出任部队军事主官、参谋长的时候比较多,出任政委负责改编部队,对他来说尚属头一次。
不过,李聚奎在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以后,也并没有提出反对。
1938年5月,李聚奎随段海洲到了武强(段部盘踞地),段海洲先召集部下讲话,宣布了接受八路军改编的命令,随后部队便被拉去了南宫,整体接受学习和改造。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段海洲部队中,大多数人都赞同改编,因为段海洲本身就接受过高等教育,麾下大部分也都是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只有少数人反对改编,但对大局没有影响。
万万没想到,段海洲后来出现思想动摇,恰恰就是源于这批在部队改编之初就反对的人。
三
段部先是接受改编,称青年抗日游击纵队(简称青纵),后与八路军771团合编,番号为“八路军一二九师青年纵队”。
李聚奎对段海洲部的改编,可以说花费了不少心血,当时他提出选拔一批段部的骨干到太岳军区接受培训,徐向前立即表态支持。
事实上,这批被挑选的人无可挑剔,他们本身就接受过教育,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进步很快。段部参谋长朱家凯在培训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后还曾任南京军事学院情报系任主任。
段部接受改编整训后,陆续还打过几仗,平定了豫北的道门组织“六离会”发动的叛乱,整体精神面貌颇佳(与771团合编之前)。
1938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还专程赶赴冀南视察青纵,并与段海洲见面,段海洲事后还对李聚奎说:
“邓政委的谈话,使我很受教育,终身难忘。”
本来按照这样发展,段海洲到建国后,未必不会有好的发展,然而这个大好前程,却被他自己给放弃了。
1938年冬,漳南战役后,段海洲突患眼疾,不得不返回南宫师部养病,后来又请假返回老家休养,但后来始终未归,部队就在李聚奎率领下继续在豫北、鲁南作战。
不久之后,日军从邢台出发对冀南根据地发动第一次扫荡,当时李聚奎率领“青纵”继续作战,后接到命令,组织要他转战鲁西北。
也是在转战鲁西北期间,李聚奎听说消息,原来段海洲回到老家以后,受到一些当初不愿意接受八路军改编的旧部鼓动,然后跑到了国民党军第十军团石友三部去了。
据李聚奎回忆:
“在离开之际,段海洲可能觉得自己对不住八路军的好意,不愿直接离开,于是给邓小平、徐向前写了封信请假,并派专人将信和带回家的五匹马、四把手枪一同送回师部。段海洲曾在石友三部队任团长,后来因石友三反共被围攻,他跟着石友三逃到淮阳。后来得知他到了武汉,成为了国民党军队的师长和副军长。”
不过也很幸运,段海洲的离去,并未给“青纵”造成打击,段部出身的干部后来一直留在八路军,有的为抗战还付出了生命。
段海洲投奔石友三,也可以说是跟错了人。
抗战时期,石友三勾结日本人屠杀抗日军民,1940年被我冀南、冀中部队联合讨伐,转而彻底投靠日军,其部署高树勋(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中第一个起义的将领)不愿意当汉奸,将石友三诱骗到河南濮阳柳下屯,活埋于黄河岸边。
段海洲一下子失去了靠山,但是有不愿意回去面对他的那些八路军老部下,所以他离开了河北到武汉,此后历任国民党军师长、副军长。
不过,段海洲为人颇有原则,他不投降日本人,也不中国人打中国人,加上他本身不属于国民党军任何派系出身,所以混的很不如意。
到解放战争时期,段海洲脱离国民党军,来到重庆定居,并以开理发店度日。
建国后,段海洲应当是受到优待的,他虽然私自脱离八路军到国民党军,但从起行为而言,不算是叛变,双方只能说是理念不合,段海洲事后未跟随石友三投降日伪,也未参与解放战争。
根据段海洲回忆文章《回忆我青年时代的一段往事》,讲述了他当年接受八路军改编,并在党的领导下抗战的往事。
此外,段海洲称他在解放战争末期,还组织了一部分旧部在湖北监利县起义。
建国后,段海洲在四川万县政协任常务委员。
在提到脱离八路军转投石友三这段经历时,段海洲很明显的感到了后悔: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国的近代史,特别是是解放后三十年来的伟大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结论。我爱祖国,我也爱戴祖国的恩人共产党,今后在我的有生之年,跟着共产党走,走 社会主义道路,是没有疑问的。以我来说,在旧社会过了半生, 形成的旧思想意识比较多,比较深,所以自我思想革命的任务,比较的说,更为艰巨。”
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录到了《河北文史资料选辑》中。
1984年5月,李聚奎在撰写当年改编段海洲部的回忆文章时,意外从河北文史资料中发现了这篇文章,想起当年往事,还忍不住有些感慨,特别是后来他还打听到,段海洲不仅还在世,就定居在四川万县。
李聚奎特意写信给段海洲,此后段海洲又复信,双方这才又恢复了联系。
1990年,段海洲病逝,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