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守艺——
看见正在发生的乡村美学生活
在沪郊的阡陌深处,总有一些被岁月珍藏的痕迹,当镜头穿透“非遗打卡”的滤镜,我们看见,崇明扁担戏用竹竿丈量人间烟火,浦东灶台炖煮着土地的本味,青浦阿婆茶盏斟满藤椅上的光阴故事……这些流淌在乡村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从未停止生长,更是在代代相传中,悄然生长出了新的年轮。
一针一线皆可穿戴,一茶一饭俱是传承,一动一静自成天地。这个春天,让我们跟随“乡野守艺”的脚步,触摸非遗的温度,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重拾那份深植乡土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感动。
指尖抚过靛蓝土布的经纬
田间灵感便化作手机壳上的蝶影
再一细看这手提包
布面上的八角花熠熠生辉
这不是城市艺术馆的陈列
而是宝山罗泾女子在乡村田野间
用巧手与智慧
书写的美学篇章
源于农耕的指尖艺术
七百年前,黄道婆的棉纺技艺点亮了江南的经纬线。明末清初,罗泾女子便以针为笔,在土布上挑出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密码——罗泾十字挑花。
不同于宫廷刺绣的飞凤游龙,罗泾十字挑花,无需绷架束缚,不借笔墨描摹,只凭一双手捏着针尖数纱走线。
它以“行针”“绞针”“蛇脱壳”为三大基本针法,正面用十字构成图案,反面成均匀点状分布,用十字交叉的针法绣制吉祥纹样,赋予了生活器物以美的灵魂。2007年,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入选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嫁妆箱里的少女心事
作为江南农耕生活的典型符号,“兜头巾”以其粗棉质地与实用功能,成为罗泾十字挑花最早的载体。在当时,罗泾姑娘用白绿蓝三色兜头巾“说话”:未嫁少女戴素白,新婚娘子佩新绿,待蓝布覆额时,针脚里早已浸透岁月的痕迹。
在传统婚俗中,嫁到罗泾的新娘需亲手制作数十件挑花制品存入衣箱,谓之“压箱底”,供夫家亲友乡邻观赏,并以此作为衡量新娘是否能干的标准。“那个年代的罗泾姑娘,一般情况下,在十二岁前,一定会跟家里的女性长辈学习这项技艺。”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晓蓉展示着各类绣品解释道。
尽管现代生活方式消解了挑花制品的实用价值,但其承载的文化基因仍在延续。现今罗泾传统婚礼中,“子孙包”“系身勾”依然作为口彩符号被保留。
接续传承的非遗长卷
当传统技艺遭遇现代性解构,罗泾十字挑花的传承谱系正在重构时空坐标。郑晓蓉及其团队以“经纬再造”的智慧,将古典纹样融入现代生活场域。
从将技艺元素融入手提包、首饰再到结合家居布艺,这种创造性文创产品的转化,既保留了罗泾十字挑花“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基因,又赋予其参与当代美学生产的能力。
霓虹光影里
古老的土布正被注入新的生命力
当绣针穿梭于传统与现代的经纬之间
罗泾十字挑花的故事
依然鲜活动人
策划:尹寅 夏常青 郁若辰 高一帆 邹佳昊
视频:邹佳昊 夏常青
文字:高一帆
照片:夏常青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