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金易宝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心情真的很激动!”3月25日,在鼎湖区创业路附近的金易宝开发产业化项目基地,第五代金易宝制作技艺传承人何永麟激动地对记者说道。
据了解,“金易宝”是指用金色的锦缎配以《易经》哲学思想内容的一种文化产品,其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代,至今已传承和发展了120多年。
何永麟(右)和儿子何振宁向记者介绍“金易宝”文化。记者 陈松连 摄
“最大的特色是‘一物一图一设计’。”何永麟介绍说,金易宝制作技艺以《易经》哲学思想为主题,运用卦图和卦辞,巧妙设计,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精髓进行立体式呈现,整体效果美轮美奂,宛如一件富含哲学思想的艺术精品及科普作品,让人过目难忘。
现有最早实物版“金易宝”,为1902年由姚天赐所创,以锦缎、端砚墨、朱砂为制作原材料,以《易经》哲学思想并结合自身修行心得,总计12000字作为构图。整幅锦缎挂件长1.88米,宽48厘米,因用金色锦缎配以易经思想内容而名为“金易宝”。
1935年,“金易宝”流传到鼎湖区莲花镇彭东洲村何颂祥手中,何颂祥在锦缎的基础上尝试用木雕制作“金易宝”,取得成功。1970年,何颂祥孙子何彦芳选用丝织布料,运用丝网刮印技艺制作新一代“金易宝”,效果良好。
2000年,何彦芳的儿子何永麟在祖父辈的制作技艺基础上,运用金属蚀刻等工艺,制作红木手工雕刻版和黄金版“金易宝”,取得成功。
在传承过程中,何家几代人对金易宝制作技艺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和创新。据介绍,最初创制的“金易宝”主要以锦缎、端砚墨为制作原材料,以传统手写工艺制作。何永麟对制作技艺不断改良,他制作的“金易宝”先后有红木雕刻版、黄金版、999纯金金箔版,主要以墙挂为主。
其技艺流程也更为繁杂,包括选料、开料、构图、粗磨、抛光、雕刻、精修、拆色、上字色、晒干等十多个步骤,制作期间十分需要耐心。如他在2006年制作的黄金版“金易宝”,就花了半年时间才制成。
为让“金易宝”走进寻常百姓家,近年来,何永麟的儿子何振宁及女儿何碧君再次对金易宝制作技艺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各在两边增加了老子、孔子、文王、伏羲人物像等。并开发出多个品种的文创产品,如平安挂件、红木宝盒、端砚摆件等。
记者现场看到,这些创新版“金易宝”采取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形式制作,技艺更为精湛,传统文化色彩更为浓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制作的卷轴版“金易宝”选用仿古布、压皱纸为主材,辅以传统工艺进行装裱,高档大方,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由于“金易宝”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研究价值,近年来,鼎湖区非遗中心积极为其提供支持服务,在传承、发展和推广方面大力支持,助其提升社会知名度,声名远扬。
“金易宝”获得诸多荣誉:“金易宝”挂件在北京钓鱼台宾馆展示;黄金版“金易宝”获首届中国(集美)民间工艺金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深圳)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银奖;红木手工雕刻版“金易宝”获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易宝人生智慧图”捐赠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被该院永久收藏。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陈松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