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天,桂林雁山区的龙从海在鞭炮声中挂起"龙门根雕厂"的招牌。这位匠人不会想到,自己押上全部身家的创业,正赶上根雕市场的最后一场狂欢。


自2008年起,当木雕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时,龙从海正在师父的作坊里打磨一尊观音像。那些年从缅甸、老挝运来的红木,在桂林叠彩区的木材市场堆成小山。

龙从海记得,有次他通宵雕完的黄花梨茶台,第二天就被福建茶商以28万元现金买走,"买家连价都不还,扛起木头就往车上跑"。

到2015年前后,桂林根雕迎来鼎盛时期。灵川县国道两侧延绵数公里都是根雕商铺,5米高的雄狮根雕能换县城三套商品房,10米长的老鹰根雕成交价超过600万。


龙从海工作室里最抢手的是佛像雕刻,他雕的弥勒佛眼角含笑,手持布袋的褶皱都透着灵气,常有香客捧着现金在工坊门口排队。

2017年龙从海自立门户时,市场已显疲态。曾经供不应求的缅甸花梨开始滞销,隔壁作坊囤积的30吨红木长了霉斑。

但彼时巨型根雕仍有市场,他咬牙用全部积蓄50万元,从缅甸购入一根8米长的巨型乌木。


"这是赌上职业生涯的作品。"龙从海计划用三年时间,在乌木上雕刻500尊罗汉,打造"立体的龙门石窟"。开工首月,他雕出"降龙"、"伏虎"两尊罗汉,衣袂飘飞的动态让同行惊叹。

消息传开后,广东富商陈先生带着风水师前来考察,当场付了5万元定金,约定雕好后,100万元收购整件作品。

2018年秋,龙从海雕刻到第187尊罗汉时,市场突然雪崩。大量根雕工厂的“复制粘贴”,让这片市场进入到“恶性竞争”的阶段,失去了“艺术”加成后,价值急转直下。


预定罗汉雕像的陈老板终究失了约。龙从海最后一次接到对方电话是在2019年的梅雨季:"老弟,不是我不讲信用,之前我收藏的十八罗汉根雕,价值已经十不存一了。"电话那头传来长长的叹息,5万元定金成了最后的体面,算是给予的补偿。

2020年的仓库里,完成度很高的罗汉群像正在经历另一种"生长"。潮湿让乌木表面冒出星星点点的蘑菇,未雕刻的部分爬满深褐色的菌斑。

龙从海每隔半月就来清理一次,但总也除不尽这些"天然雕刻家"。


"它们倒比人类诚实。"匠人苦笑着拨开罗汉掌心的菌丝,"至少蘑菇是真的需要这块木头。"曾经标价百万的根雕,如今在桂林郊外堆成露天"树根坟场",任凭风雨剥蚀。

有村民拖走几块当柴烧,抱怨说:"这木头烧起来烟大得很!"

桂林工艺美术协会的数据显示,当地根雕从业者从鼎盛时的3800人缩减到不足500人。匠人的手艺确实不凡,但大量“同种类”的根雕导致审美千篇一律后,“艺术”加成还剩下多少?


龙从海的乌木上,那些完成度不一的罗汉们依然保持着庄严法相:托塔的、持杖的、闭目禅定的,在蘑菇与尘埃的包围中,凝固着一个时代的体温。

或许正如他雕的持钵罗汉那似笑非笑的表情:艺术从来不怕等待,怕的是在等待中忘记初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