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该书是上海三联推出的“当代经济学新系”中的第二本。
30多年前,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系统引进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聚焦一批“中国问题”,创生了一些“中国路径”和“中国案例”,尤其是团结了一群有学术抱负和使命的青年学人,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发表的平台。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经济学界的新变化,我们赓续这一传统,以更开放的视野推出‘当代经济学新系’。”上海三联书店董事长兼总编辑黄韬介绍。
“当代经济学新系”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担任总顾问,同时汇聚李实、田国强、韦森、夏斌、许成钢、张军、张俊森、张维迎等权威学者,组成高水平的学术顾问委员会,并由黄少卿教授担纲秘书长组成16人编委会。
由德国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瓦尔特·欧肯研究所所长拉尔斯·P·菲尔德,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胡琨等共同主编的《经济学的未来》是“当代经济学新系”的最新成果,也是该书系继复旦大学教授韦森《重读凯恩斯》之后的第二本书。
黄韬表示,如果说《重读凯恩斯》为当下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困境提供了回归经典、反思理论的独特路径,那么《经济学的未来》则将目光投向制度比较与历史纵深。
2009年,因科隆“教授起义”事件,在德国引发了一场以两种经济学方法之争为开端、随后议题不断扩大和深化的激烈争论。《经济学的未来》选辑了一批有关的学术文献,力求全面地对这场争论作一个历史回顾。
这场争论缘起于德国科隆大学决定取消过去由在联邦德国战后一直居主导地位的秩序自由主义经济学占据的经济政策课程,代之以美式宏观经济学课程。作为德国经济学重镇的科隆大学的转向,引起了支持自由主义政策的经济学家的警惕,他们在报刊上发表宣言,呼吁“拯救大学经济政策研究”。他们的主张立即遭到心仪美式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学家的反击。后者提出“按照国际标准改造德国经济学”的口号,要求用由凯恩斯主义主导的“美式宏观经济学”(或者他们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经济学”)来改造联邦德国土生土长的秩序自由主义经济学。
从争论的全过程可以看到,在开始时这场争论似乎主要关乎经济学的方法,其实争论的要害在于德国经济学和德国社会的未来究竟应当依托于德国式的秩序自由主义,还是应当依托于当时在西方经济学界居于主导地位的所谓“新古典综合经济学”。“新古典综合经济学”把新古典经济学和专注于凯恩斯短期分析框架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糅合在一起,被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视为背弃了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因此必须进行反驳。
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对凯恩斯主义的反思。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德隆·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罗宾逊(James A.Robinson)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国家经济成功或失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
“当代经济学新系”总顾问吴敬琏在视频发言中指出,经济学应避免走向“政府包办一切”或“市场万能”的极端化倾向,政府与市场之间需界定合理边界。他以德国战后经济奇迹及20世纪80年代科尔政府复兴社会市场经济为例,指出秩序自由主义通过放开价格、保护产权等制度实现了高效资源配置,帮助德国成功应对了危机;而日本20世纪90年代因政策失误陷入长期衰退,是背离市场规律的代价。“中国经济学界应重视价格市场化改革,在市场化改革中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前主任、欧洲研究所前所长周弘表示,《经济学的未来》所呈现的德国经济学界的“方法论之争”,证明了单一理论无法穷尽真理。学术应避免走向极端,既不为形式逻辑牺牲现实性,也不因特殊现实忽略普遍性。全球化时代需要多理论工具并存,要在万花筒般变化的现实中动态调整,既构建理论框架,又回应复杂实践,帮助人们窥见时代和世界的发展规律。
“如今,德国即将开始新征程。作为一种社会哲学,秩序自由主义在德国战后历史中已经历多次波折。这一次,它能否再度回归?德国是否会开始新一轮的制度建设与结构性改革?如果政策调整能再次给德国带来繁荣,无疑会给当下纷乱的世界带来一丝新的希望。”吴敬琏表示,“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关于秩序自由主义的讨论不仅仅与学术有关,更关系到整个世界的未来。”
原标题:《上海三联重磅推出《经济学的未来》,吴敬琏推荐,德国经济界的争论仍值得思考》
栏目主编:樊江洪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