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注定翻车的商业豪赌。
四川海梦智森2024年12月以0.22元/支的“骨折价”,中标第十批国家集采的间苯三酚注射液。这价格可太低了,仅为最高限价的7.6%,甚至比第二名0.44元/支的报价还低50%。
它如愿以偿中标。
但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竞价策略,表面上看似让利患者,实则暴露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突破成本底线的风险。
这是有利可图的生意吗?
间苯三酚注射液作为无菌注射剂,生产过程需符合严格的无菌标准,原料、辅料、灭菌工艺均涉及高额成本。尽管中国仿制药因原料药生产优势可压缩成本,但0.22元的报价仍被行业质疑“是否亏本赚吆喝”。
更何况,这家良心坏掉的药厂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中标后外包给另一家公司委托生产——太极集团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
本来就已经是白菜价了,自己再截流一笔,转给太极制药的价格低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了。这种层层转包,一度在公路修建中流行,它不出豆腐渣才怪。
你相信有问题的集采药都被叫停了吗?有多少流入了市场进了患者肠胃?
1
“地板价”往往踩在质量与成本的钢丝上。
而海梦智森作为委托方,未对受托企业实施有效监督,暴露出“B证企业管不住C证工厂”的行业通病。
这是一场从“偷工减料”到“系统性失控”的灾难。
今年正月以来,至少已有10余家药企出现质量问题。
不完全名单如下:
1. 石家庄格瑞药业有限公司:其生产的3批次阿昔洛韦滴眼液经检验不符合规定,不合格项目为可见异物。
2. 通化仁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1批次尼可地尔片不符合规定,不合格项目为含量测定。
3. 湖南一格制药有限公司:其生产的2批次注射用胸腺肽不符合规定,不合格项目为活力测定。
4. 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1批次注射用炎琥宁不符合规定,不合格项目为有关物质。
5. 安国市久旺药业有限公司:其生产的防风不符合规定,不合格项目为水分。
6. 江西齐仁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生产的防风不符合规定,不合格项目为水分。
7. 四川沱江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防风不符合规定,不合格项目为水分。
8. 四川天植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防风不符合规定,不合格项目为水分。
9. 安徽康和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红花不符合规定,不合格项目为酸性红73、柠檬黄、胭脂红、日落黄。
10. 安国市荣华本草中药材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合欢花不符合规定,不合格项目为杂质。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花红药业集团股份公司:生产的葛根芩连丸性状不合格。
12. 北京仟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生产的瓜蒌、薏苡仁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性状(发霉)。
13. 北京明辉恒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蒲公英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性状(有虫蛀)。
真是触目惊心。我简单查了一下,上述问题药品也有集采药,虽然在新闻发布时有关部门规避了这一点。譬如名单2——通化仁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尼可地尔片。
名单9——安徽康和中药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全国中药饮片集采入围企业。
很多不合格药品早已流入市场,但我们根本不知道召回了多少?给那些人造成危害?有人因此获得赔偿吗?这些丧尽天良的药商有人坐牢吗?
集采不问品质,只看价格的自我宣传,是不是沦为一种表演了?
2
此次事件让人联想起2007年郑筱萸案——这位前药监局局长因受贿滥批药品批号,导致大量“假仿制药”流入市场,至今仍是公众对国产药信任危机的根源。
2015年后,中国推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生物等效,目前已有四千余件通过评价。但这种“一致性评价”多为“一次性评价”,后续生产时是什么鬼样子,就不好说了。
还有历史欠账难消,郑筱萸时期批准的“僵尸批号”仍未完全清理,部分企业仍存在“重申报轻生产”的投机心态。
回到集采药品上,低价绝对优先的策略,具有双刃剑效应:它既能通过“以量换价”降低药价(如2024年医保谈判中阿司匹林单片低至3分钱),也导致部分企业为中标压价,牺牲质量管理投入,形成“低价—违规—淘汰”的恶性循环。
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这在医药行业是致命的,真的可以死很多人。
3
郑筱萸的“审批腐败”与今日的“生产违规”,本质都是将医药行业异化为“资本游戏”。
生产成本的透明化很难吗?不能要求企业公开原料采购、生产工艺等成本构成,防止“赔本价”扰乱市场?还是没有能力判断其真实的生产成本?
海梦智森这种欺骗手段,能瞒过专业人士?那医保局和药监局的确养了太多尸位素餐的人。
对违规生产,品质不达标的药企,除取消资格外,不考虑纳入失信名单?情节严重者,还要追究法人刑事责任吧。
我们是不是对这些草菅人命的药商太宽容了?刑法对草民毫不手软,为啥对药商总网开一面?
低价集采的表演,够了!请给我们表现出专业。
医药不是表演,安全没有“地板”。
当企业为争夺市场将药品当成“白菜”售卖时,监管必须成为那把悬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毕竟,患者的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成本价”的算计。
还是那句话:医保局和药监局还是抓人抓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