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美国苹果公司担任首席工程师的孔龙近日已入职复旦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研究方向为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数模混合模拟计算芯片、高速数据接口集成电路。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官网截图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官网介绍:孔龙2007年-2011年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专业方向为微电子学,此后于2011年-201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电子工程学硕士、博士。2016年,他入职美国甲骨文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2017年-2024年,担任美国苹果公司总部首席工程师。

据介绍,孔龙研究方向为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数模混合模拟计算芯片、高速数据接口集成电路。现招收品学兼优、热爱模拟/射频/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勇于创新的硕士、博士及博士后。

孔龙获奖荣誉包括IEEE高级会员、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美国博通UCLA Fellow、美国ADI杰出学生设计师奖、美国高通创新奖学金。

主要成果包括集成电路领域顶级会议及期刊ISSCC/VLSI/JSSC上发表论文11篇;第一发明人申请及授权美国专利11项;负责研发并量产苹果公司的三款射频SoC芯片(型号U1、U2、H2),并被应用于近年全系列苹果手机、手表、耳机等主流产品中。

据介绍,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研究和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单位之一,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3年4月,其前身是1958年由谢希德教授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2015年5月,学院成为首批获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9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生专业建设点。同年11月,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院设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两个二级学科,在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导体新工艺、新结构、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奠定了在国内的前列地位。

“回国潮”加速,看看今年“归国科学家天团”都有谁?

近年来,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涌现一股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加盟潮”,越来越多的在美顶尖华人科学家选择回国任职,在美华人科学家“回国潮”还在加速。

今年1月,剑桥大学物理学家、可穿戴技术专家贠国霖从英回国任教回国任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截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贠国霖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获博士学位。2021年至2024年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任皇家学会牛顿国际学者、研究员。

自今年1月起,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担任特任教授。

贠国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液态金属,多尺度结构化复合材料,及其在先进力学测量、自感知调控、和柔性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Matter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第一、通讯9篇),引用1500余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1958年亲自创建。

今年2月,核物理学家刘畅从美归国,任教北京大学

据介绍,2011年7月,刘畅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学位,2017年2月获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系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3月至2025年1月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25年2月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刘畅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等离子体物理与核聚变,重点关注磁约束聚变装置中逃逸电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相关的物理问题,包括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破裂现象、逃逸电子的产生和耗散机制,以及高性能数值模拟代码开发。


北京大学官网截图

原美国俄勒岗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数学家林华新从美回国,加盟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任教授

根据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SIMIS)官方网站最新消息显示,原美国俄勒岗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数学家林华新教授已于2024年底全职回国加盟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任教授。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截图

林华新,男,1956年4月出生,国际著名数学家,国际算子代数的领袖之一,美国数学会首届会士。原美国俄勒冈大学数学系教授。

林华新教授的工作在世界算子代数界有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成果“零迹秩单核C*代数的同构分类定理”是国际上最领先的分类结果。他创新地引入了迹秩概念及奇迹般地证明了广泛唯一性定理,不仅使C*代数分类进入一个丰收时期,并极大地推动了整个C*代数理论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林教授的工作还为C*代数分类理论在其他学科特别是在最小动力系统的应用中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此前,SIMIS已吸引了多位顶尖数学家加入,其中包括著名数学家刘克峰,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20多年后,也于去年加入SIMIS。刘克峰因在微分几何、拓扑学和数学物理领域的研究而享誉国际,其导师正是丘成桐。

据媒体不完全报道,去年以来,选择从美回国的华人科学家还包括国际力学、材料及工程科学领域顶级专家高华健全职加盟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王存玉出任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被誉为“纳米发电机之父”的华裔科学家王中林任职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癌症科学家孙少聪回到中国组建实验室等等。

顶尖科学家为什么纷纷“归国”?

“顶尖科学家们为何离开西方回到中国?” 观察者网发文表示,在个人发展机会之外,这些研究人员还有着各式考量,包括在海外缺乏归属感、担心美国政治环境等。但不论是华裔还是外国专家,都表示中国不断提升的学术实力和青年人才储备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缩紧签证制度,大幅缩减研究经费,并施压高校“自我审查”。这一系列新政策,给美国科研领域造成巨大冲击,让许多学者专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根据3月27日美国《自然》杂志公布民调结果称,在超1600名受访科研人员中,超75%正考虑离开美国。结果显示,这一趋势在早期职业研究人员中尤为明显。在回复调查的690名研究生中,有548人考虑离职;340名博士生中,有255人表示有离职意向。


《自然》调查发现,超75%在美科研人员考虑离美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一系列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完善, “中国机遇”下正在磁吸海外人才。留学人才的回流速度、力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提升的曲线是一致的,呈正比的关系。国家越发展,人才的用武之地越多,提供人才施展的空间与舞台越广阔,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大,同时,人才回流越多,形成的才智力量也越大,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力量也越大,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来源:澎湃新闻、上观新闻、中国青年报、观察者网、界面新闻

(大众新闻编辑 王珺羽 整合 策划 李萌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