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位装裱师傅在废纸篓里捡到一张“请假条”,令人惊诧的是,它的价值高达2.7亿,成为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装裱师傅名叫万育仁,是上海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去仓库整理老旧的字画时,意外在废纸篓里发现一个“纸团”,万师傅心生好奇,随手打了开来。
只见“纸团”上写着几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好今日和你相约,但忽然肚子疼痛,无法赴约”等等,万师傅看后,不禁笑了,感慨这不就是古人的请假条嘛。
万师傅一边感慨,一边将纸团放在一边,可还没待放下,万师傅发现这个纸团的手感明显不对劲,虽然看不见纸团原本的颜色,但时间也没有令它粗糙不堪,反而仍旧细腻,摸着竟然像是绢。
万师傅心中一动,要知道在古代,除了大权大贵的人家以外,普通人可没办法用得起绢。想到这,万师傅将纸团重新放入手中,并细细琢磨,心中越发激动起来。
纸团上的字虽然不多,但字迹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极具风骨,可见应出自大家之手。随后,万师傅再次仔细打量纸团,这一看不得了,竟然在落款处发现了“晋王羲之上虞帖”7个字。
这7个字的出现,令万师傅的心狂跳不止,要知道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是无数书法大家的偶像,凡是出自他手的字帖,无不令人膜拜。
当然,也有人想问,书法大家那么多,为何偏偏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甚至无人能与之比肩呢?
这就不得不提起王羲之的书法之路。
王羲之出自东晋琅琊王氏,琅琊王氏于“书”一方面颇为擅长,他的父亲擅长行书和隶书,叔父擅长书画,家学熏陶下,王羲之小小年纪,在书法方面,已不可小觑。
随后又跟着姨母卫烁学习。卫夫人师从钟繇,《唐人书评》有言,“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王羲之不仅得其真传,还博取百家之长,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唐朝时期,唐太宗极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不仅大肆收藏其作品,在公共场合更是频频夸赞,王羲之也成为诸多学子心中的书法大家,“书圣”一名从此广为流传。
可惜的是,王羲之的真迹并没有流传下来。因此现代看到的藏品多为赝品或者仿品。
万师傅看着手中的绢布,其上字迹颇为不凡,越发觉得这是真迹,于是将它拿给馆内的专家看,专家看后,直言此为赝品,两年前就鉴定过,后搁置于仓库,认为其没有收藏价值。
万师傅听后,不太相信。毕竟整个绢布上不仅仅是字迹有风骨,且上面还有宋徽宗的收藏印章。于是万师傅将它带回家中。
后来,万师傅找到了古书画鉴定大师谢稚柳先生,请谢先生重新进行鉴定,谢先生看后断言这虽然不是真迹,但很可能是唐代的摹本,极具收藏价值。
二人拿起绢布,再次来到博物馆,通过X光透拍,确认这是南唐皇室收藏过的藏品,是唐代摹本。
博物馆估价,这块小小的绢布价值2.7亿,是真真正正的宝物,此后,“请假条”开始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成为镇馆之宝。
而王羲之的《上虞帖》不仅成为了众人心中最值钱的请假条,还让众人了解了不一样的王羲之。
以前,对于王羲之的印象除了是高高在上的书生,但上虞帖一出,却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书法大家身上的烟火气息,似乎能想象得到,因为肚子疼痛而不能和朋友相聚的懊恼,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