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联合打造的公益文化品牌——“上博讲坛”,是一个汇聚上博英才、文博大家的文化传播平台。
• • •
中国古代铜镜使用方式的
文物考古资料观察与分析
铜镜
铜镜是中国古代用于照容梳妆的主要用具,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到清代绵延使用了近4000年。由于中国古代铜镜的镜背在各个时期装饰了不同题材的纹饰,并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装饰手法,所以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铜镜的研究比较集中在镜背纹饰上,对铜镜的使用方式论述较少。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古代铜镜的使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持,一种是放置于金属、木质或其他材质的支架上。
(传)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女史箴图》的场景集中表现了中国古代铜镜最主要的两种使用方式:手持(右);用金属、木质或其他材质的装置放置或支撑铜镜(左)。
本期上博讲坛,主讲人试图用考古资料阐述铜镜这两种主要使用方式中的各种具体方法。
1 手持
手持铜镜有多种使用方法,圆镜加长条形手柄大概是铜镜最早的使用方法之一。
齐家文化七角纹镜
1976年青海贵南县尕马台25号墓出土
目前所知中国古代铜镜中最早的有柄铜镜
战国晚期 镶玉鎏金铜“镜柄”
1979—1980年河南淮阳平粮台16号楚墓出土
目前保存下来最早的一件镜柄
带柄的铜镜在宋代及明清时期比较多见,表明在这一时期手持铜镜梳妆的方式中,握持带柄铜镜是一种比较主要的方法。
宋 双凤柄镜
安徽寿县博物馆藏
根据古代墓葬中画像石、壁画或古代绘画作品中有关使用铜镜的图像资料分析,在手持铜镜中,以纺织品或植物编织的绶带穿系于镜钮中,然后手持绶带映照面容为主要方法。
西汉 铜镜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若镜面较大,则以双手捧镜。
清 佚名 前代君臣故事图(局部)
弗利尔美术馆藏
宋 铜镜
2 镜架、镜台等置放铜镜的用具
除了手持之外,将铜镜置放于金属、木质或其他材质的镜架、镜台上,也是铜镜常见的使用方式。
目前所能确定考古发现中最早和最简单的支撑铜镜方式,是1992年山东临淄商王村战国晚期一号墓中出土的一件彩绘镜及其支架(M1:76)。
铜镜和支架
1992年山东临淄商王村战国一号墓出土
在宋代的一些考古资料中,这种用一根支柱支撑铜镜的方式,出现有连铸于镜背的现象。上海博物馆藏的南宋时期月宫镜,镜下有卷云形镜托,镜钮上连铸有一根活络的铜支柱,打开它就可以将铜镜支撑起来。
宋 月宫镜
上海博物馆藏
考古资料中比较确切的镜架,最早是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中期楚墓中出土的漆木梳妆盒中的镜架。
战国中期 漆木梳妆盒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中期楚墓出土
在汉代以后的文物中,比较具体和确切的镜架资料开始逐渐增多。
东汉 鎏金镜架
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藏
汉 彩绘陶镜及镜架
河北涿州东汉墓出土
汉 铜三足架
1983年沂南县铜井镇新王沟东村出土
立柱式带弧形托架的镜架及三脚架式的镜架集中出现在两汉魏晋时期,之后就很少出现,代之而起的是框架式镜架。
框架式镜架比较集中出现在宋、辽时期的考古资料中,但它的出现肯定还要早一些。
东汉 鎏金镶嵌绿松石云纹器架
1959年河北省定县北庄东汉初期墓中出土
辽 木质镜架
1993年河北宣化张文藻墓出土
自宋代以后,置放铜镜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南宋 漆木镜箱
1978年江苏武进县村前乡南宋墓出土
元 银镜架
1964年苏州元代吴王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
• • •
主讲人
周亚,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在上海博物馆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与鉴定工作,主持多个有关商周考古展览,以及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策划和筹备工作。编撰有《愙斋集古图笺注》《周亚吉金文集》《西清古鉴今访-宫外卷》,参与编撰有《中国古代青铜器》《古乐新韵——中国古代青铜乐器》《商周文化》等著作,在各类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郳公鎛铭文及相关问题》《春秋时期吴王室有铭青铜剑概述》《考古资料在馆藏青铜器研究中的运用——以上海博物馆藏品为例》《虎簋断代与淅川楚墓中的复古现象》等数十篇。
• • •
2025年3月28日(周五)19:00
主讲人:
周亚
上海博物馆
新民晚报
直播通道:
见下方
撰稿丨周亚
编辑丨易辰琛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