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4日讯 在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浪潮下,威海临港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智能装备升级、全链条数字化改造,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智动力”。
“应该说它根底部确实是冒出来的分支非常多,分支非常多我觉得将来也是一个问题,主要是这个比例可能......”正值春耕时节,在威海樱聚瓦苗木有限公司组培实验室内,一排排透明培养瓶中,青翠的苹果幼苗们竞相生长,威海临港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的专家们正在对这些脱毒种苗进行技术指导。
“传统苗木培育比较困难,有时一批苗木的成活率还不足80%。自从专家服务团定期对我们进行上门指导之后,我们苗木的成活率从传统的91%提到96%,定植第二年亩产量能够达到3000斤,较之前增产2000斤以上。”威海樱聚瓦苗木有限公司研发经理高常燕说道。
解决完存活率问题,威海樱聚瓦苗木有限公司又把目光转向了新品种的研发,最近,他们培育的苹果砧木新品种M200有了新突破,樱聚瓦也因此成为国内唯一品种版权的所有者。
“M200的优势是抗重茬,它的整个产量会比M9还要高20%-30%。目前我们公司年产成品苗木100万株、砧木苗木200万株,可销往全国30多个地区,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威海樱聚瓦苗木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王仙林说道。
威海临港区以技术研发为核心驱动,通过智能化装备升级与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推动设施农业高效发展。走进威海鸿树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樱桃大棚,一颗颗饱满诱人的樱桃挂满枝头,长势喜人。依托于水肥一体化中控系统、雾化系统和温湿度自动化调控等智能系统,樱桃的成熟期能够从正月一直持续到7月份。
“我们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完全控制21个大棚,完全智能化控制浇水、灌溉,实时调控大棚的温度,使我们的樱桃实现梯次生产,保证成熟一批、上市一批,有效提升20%的年产量,节省了70%的人工成本,我们大棚每年能增加20%的收益。”威海鸿树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世金说道。
近年来,威海临港区坚定“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示范引领”的目标,加快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各环节,构建"物联网+云平台+产业应用"的智慧农业体系,目前,临港区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14家,建成数字化示范基地4个,研发投入强度逐年提升,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
“下一步,临港区将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围绕特色产业链条延伸、种养模式改进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同时,深度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全链条精准化、智慧化和信息化水平。”威海临港区社会事业局农业农村科副科长杜军辉说道。
闪电新闻记者 宋雪梅 曲萌媛 通讯员 卢力铭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