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霞
日光温室里的小油菜。(拍摄于1月26日)青海日报记者 陈俊 通讯员 仲喜年 摄
西宁海关所属西海海关关员对出口虹鳟鱼开展监管作业。西宁海关供图
长势良好的羽衣甘蓝。 受访者供图
西宁海关、青海省商务厅公布的2025年前两个月进出口数据显示,前两个月,青海冷水鱼、冷凉蔬菜万吨级“双冷”农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建设加力推进,以“冷资源”锻造“热产业”,赋能“双冷”产品畅销海外。前两个月,“双冷”产品出口强劲,实现开门红,冷水鱼(鳟鱼类)出口1062.6吨,增长2.1倍,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74.8%,出口量持续稳居全国第一;高原冷凉蔬菜出口1140.1吨,增长3.8倍,增速位列全国第三。
初春,高原大地正在复苏,冷凉产业已然成为全省农业经济增长新动力。
冷凉蔬菜:
品质作保 销路不愁
春回大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蔬菜大棚内,六七个品种的羽衣甘蓝作为互助县今年首批的供港蔬菜,被采摘装车,等着送往粤港澳地区。
“我们是首次试种羽衣甘蓝,去年11月栽种,今年3月21日开始正式进入采摘期,都是订单蔬菜,销路不用愁,以前我们这里冬天不种这些价格高的蔬菜,因为没有销路。”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朱安香说,得益于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互助冷凉蔬菜品质获得认可,去年冬天接到羽衣甘蓝的订单,它的价格高,收益好。
品质保证了销量,让生产加足马力,育苗产业则为蔬菜种植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今年我们高原冷凉蔬菜的育苗规模比去年增加了一倍,茄果类、叶菜类和供港蔬菜育苗有2250万株,大葱10亿株以上。因为互助县的优势就在露地蔬菜上,现在菜地处于种植前的准备期,这个时间段我们利用大棚做好育苗,等到气候适宜立马就能就近做菜苗的移栽,大大缩短了蔬菜在田的时间。”朱安香告诉记者,种植周期缩短,蔬菜能提前上市,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差,蔬菜价格就不一样。
利用育苗和温棚,互助县蔬菜种植可以从一茬做到两茬甚至三茬。供港蔬菜的种类从30多种增加至40多种,品质优,价格高,产业效益好,互助冷凉蔬菜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为夯实来之不易的产业发展基础,青海先后出台《青海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冷凉蔬菜和冷水鱼产业发展路径。在蔬菜领域,通过《青海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推动标准化基地建设,经西宁海关备案的出口蔬菜基地达到29家5.7万亩。西宁市湟中区获批投建国家级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园,西宁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称号。在冷水鱼领域,发布《青海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年)》,划定养殖区并优化网箱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区域优势明显的沿黄冷水鱼产业集群。
冷水鱼:
“冷”水育出“热”产业
青海境内水域资源丰富,因其天然洁净、常年低温且无大风浪等条件,成为冷水养殖最适宜的水域。冷水鱼养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近几年逐渐形成规模、打出品牌。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乌兰县农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六座直径6米、高1.85米的养殖池整齐排列,池子里2024年5月投的三倍体虹鳟鱼苗活蹦乱跳。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位于黄河谷地川水地区,年平均气温为7.9℃,地下水水温在9至18℃之间,适宜发展冷水鱼养殖。
民和县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修建了4个标准化陆基冷水鱼养殖棚,中川陆基冷水鱼养殖基地初步形成规模。目前,该基地共有冷水鱼养殖企业4家,养殖桶140个、有效养殖水体9000立方米。
龙羊峡水库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西北部,水库海拔2600米,水域面积383平方公里,全年水温12摄氏度左右,平均水深64米,有5米以上透明水体,常年不封冻,自然无污染,是高原冷水鱼(虹鳟)生长的绝佳环境。
近年来,海南州共和县聚焦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利用龙羊峡库区独特冷凉水资源天然优势,深入实施科技兴渔、绿色富渔、智慧强渔行动,加快推进龙羊峡生态渔业绿色化发展、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数智化管理、品牌化经营。
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在龙羊峡库区建成亚洲规模领先、国内唯一全年可不间断稳定供货的智能化三文鱼养殖基地,拥有各型号养殖网箱200多个,成功构建起集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热的背后是增长的经济账。全省现有标准化网箱养殖基地27个,鲑鳟鱼网箱养殖的合作社15个、企业12个,建成产业科技园、产业强镇各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2024年青海水产品产量达到1.9万吨,出口5529吨,出口量是上年的12倍,出口额达到3.1亿元。其中三文鱼(鲑鳟鱼)产量达到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3%至39%,目前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基地。
“双冷”特色:
铸牢绿色安全防线
“绿色有机”既是高原冷凉蔬菜和冷水鱼的特色、优势,更是走出青海、走向世界的通行证。青海省立足冷凉资源禀赋优势,以“绿色有机”为核心,协同推进高原冷凉蔬菜和冷水鱼两大“双冷”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蔬菜领域积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冷水鱼领域严格执行生物安全与环保规定,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目前,青海全面推广全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蔬菜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已建成154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1座蔬菜恒温保鲜库,新增冷库达10万吨,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达到20%,农产品损失率降低10%。
两大产业均形成“生产—加工—出口”闭环监管,有效筑牢质量安全防线。蔬菜产业着力培育西宁海东两市供港蔬菜聚集区,统筹规划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复种蔬菜、种子种苗繁育、食用菌生产主产区,大力发展供港蔬菜备案制、订单式生产,推动全省312个蔬菜基地标准化生产,并通过海关备案基地和“绿色查验通道”,实现蔬菜出口高效通关。
冷水鱼产业建立全链条监控监测体系,对企业养殖环境、养殖过程、成鱼品质全程监管、全面把控,联合海关实施“企业管理+现场监管+后续核查”模式,确保出口产品各项指标符合进口国食品安全标准。目前,全省认证鲑鳟鱼类绿色食品10个,龙洋知鲜获得ASC、BAP国际双认证。
2024年,以天然、优质、绿色为品牌特色的“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正式发布,有效推动青海三文鱼产业朝着高质量、绿色、有机的方向蓬勃发展。
虹鳟鱼片、烟熏虹鳟鱼等深加工产品2024年首次实现出口,出口国家和地区从俄罗斯逐渐拓展至蒙古、墨西哥、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冷水鱼出口占全国同类产品90%以上。
2024年底,香港尖沙咀青海(西宁)生活馆暨供港蔬菜基地揭牌运营。
好产品依赖好品质,好品质才能立好品牌。依托“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区域公用品牌,青海省多维推进品牌建设。蔬菜产业持续提升打造“河湟田源”“河湟硒谷”“天路飘香”“神奇柴达木”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特别是通过开展青港“青海家宴”经贸洽谈活动,“青”字号等蔬菜产品认可度不断增强,在省外建立专供基地、体验店等26家。
走对路子,冷资源也能变热,做好品质,热产业才能打出品牌。作为农业经济增长新动力,青海“冷凉资源”的潜力正在被逐步挖掘,价值正在缓慢释放,以万物复苏的春天为新起点,下一个增长点已经在生根发芽……